5月的一天早上,我们的大巴车停在了郑州宇通位于河南省中牟县的新能源厂区门外。警卫告诉我们,工人们正在做早操,需要等一会儿车辆才能进入。在我们后面,几辆小轿车也依次停下静静地等待。
大约过了几分钟,工厂大门缓缓打开,车子沿着厂区内宽敞的柏油路前进。沿途经过的车间内,工人们已经到达岗位,各司其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与停放在交车区的大批新车打了个照面,我们来到了高端公商务车T7的生产车间外。宇通焊装车间的技术工程师张庆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在我们参观T7生产线的时候,详细介绍了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新技术和制造标准。
“我们要求夹具定位销精度为0.1毫米,定位块0.2毫米;整车精度正负不超过1.5毫米,而行业一般水平是3毫米以上。”张庆滨用一组精准的数据来佐证宇通T7在专用生产线上的技术提升。他告诉我们,在传统客车的生产环节中,卷尺是一个常用工具,人工测量使得产品的一致性难以得到保障。而在T7的专用生产线上,有近200套的夹具来保证精度。
要知道,以乘用轿车的标准来制造公商务客车,可谓是难上加难。如果精度稍有差误,可能整块板材都要废掉,这对客车来说是相当大的一笔成本。为此,宇通对T7车身的精度严格把控,甚至车内的零部件供应环节也被重新定标。据张庆滨介绍,宇通T7所有的零部件都要经过工程样件认证,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状况进行实地考评。从源头提升质量的宇通T7,从发动机、变速箱到仪表盘等关键零部件都选用了行业的顶级供应商,这为T7优良的“先天基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参观采访中,有个话题一直是大家探讨的主线,那就是宇通T7的定位。一年前,宇通T7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是用乘用车的标准,甚至超越乘用车的标准来设计制造的公商务车型。”宇通T7项目负责人杨朝霞说。
宽敞明亮的专访室内,身着西装、发型整齐干练的杨朝霞特别有气场。她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将宇通T7作为高端中巴车型的核心竞争力呈现给我们。从用心提升品质感的内饰、仪表台,到考验驾驶及乘坐舒适性的底盘、NVH调校,她的语气很有力,眼神笃定又充满自豪感。
“所谓高端,在我看来就是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用心。这20年来,市场上日系中巴车的乘坐环境一直没有什么改变,而我们则在品质上实现了整体转变。通过一次成型的窗立柱、仪表台等品质改善,让我们的产品更加符合潮流和现代化的特点。我们这样做了,其他品牌的产品也会相应作出改变,T7是在带动行业的提升。”杨朝霞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在场一位记者不禁道出了T7名字的来历:“T7其实就是象征着国产车要‘提气’。”
诚然,宇通T7在经历了技术设备老旧、客车生产线半自动化升级等诸多艰难险阻和不断摸索之后,成功地完成了正向研发时团队所立下的初衷:让中国消费者坐上自己的高端商务车。杨朝霞对正向研发的解释是:T7车型在开发前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掌握了详细、准确的主流用户的实际需求,然后在产品定位、设计、采购、质量管理、生产、试验、交付等流程中制定严谨的方案,这个过程超过了18个月,并开了国内客车行业正向研发的先河。
早在10年前,宇通客车掌门人汤玉祥就萌生了一个梦想: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可靠性高、内外兼修的高端商务客车。2013年,厚积薄发的宇通做好了准备,宇通高端车项目组成立,艰苦的研发工作正式启程。两年间,为打磨出这件精品,宇通动用了100多人的专家研发团队,投入了超过4亿元资金。
2003年,已经在客车制造行业摸爬滚打10年的杨朝霞加入宇通。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践行者,杨朝霞对她熟知的客车制造领域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和掌控力。胸怀着她口中的“民族情结”,杨朝霞从T7项目启动伊始就一直担纲团队的一把手,带领手下几乎全是男子汉的队伍,顶着困难前行。“有时候大家会问,这么难我们还要继续做吗?每到这个时候我必须坚定地表态:我们一定要把它做成,做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节用心去完成,最后这个产品自然就是个用心的产品,这就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
终日在厂房车间中穿梭,与工人们在一起探讨技术和质量,杨朝霞拥有坚强的内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轿车上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客车上就是大问题。没有办法, 我们就想办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对待工作有些偏执的杨朝霞曾带领团队对T7的性能改善做过无数次的尝试。从最初大家亲手组装起一台实车,到历经三代改进后T7投放生产线;从零部件的寿命测试,到整车高原、高温、高寒的实际路试;从侧翻到碰撞……为了完善T7的可靠性,研发团队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预计打造50台样车的计划目前已经基本完成。
满怀着期待登上宇通T7,皮质座椅的舒适感与精致的做工让人们有些惊讶。雨伞架、秘书台和遮阳网等许多人性化的细节,体现出T7在品质上切实的提升。怠速状态下,40分贝的车内空间十分安静。在不远的未来,当我们登上宇通T7的中巴车往返于活动会场之间,我会骄傲地说:“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商务车,它是宇通的匠心之作。”
王昭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