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弯丁鱼,17年不了情。在安徽省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流坡村清溪家园小区,残疾渔民救助落难男孩的往事尘封17年后,再度浮出水面。
“真没想到,身有残疾、家境贫寒的傅长宝竟还有那段救人故事,了不起!同样生活不易的小伙子过了17年还想着报恩,令人感动!”流坡村的文书王宇感叹。他说的傅长宝就是当年救人的渔民,小伙子就是被救男孩王光信。
17年来,当初那个瘦弱的男孩已长大成人,当初的江边滩涂早已改变了模样,但这个男孩寻恩报恩的执念如同江边水草一样,一直在不停地滋长……
17年前的9月,正是开学报名的时刻,王光信由于家贫一时凑不齐学费,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看到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倔强的王光信决定外出闯荡,挣钱养活自己。那年,他年仅12岁,只知道顺着长江能走到上海,这个少年的心里,“上海是可以让人生发达的地方”。
没有和家人打招呼,王光信离家出走。身无分文的他走了两天才走到今天的池州市区。到了市区,饥饿难耐,他就捡拾废品卖,换点钱买食物充饥。
在市区没两天,王光信再次踏上“征程”,他沿路一直走到了江边的一片芦苇地。“当时天色渐晚,只得在附近找些能吃的果子充饥,突然芦苇地里跳出一只癞蛤蟆,我吓倒在地大哭起来。”谈起当年的那一幕,王光信仍记忆清晰。
哭声被打渔归来的傅长宝夫妇听见。傅长宝自小左腿残疾,爱人也是聋哑人。当时天色已黑且大雨将至,看到奄奄一息的小男孩,宝夫妻俩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将他背上了渔船,还将刚捕捞的几条弯丁鱼做了一大碗弯丁鱼“大餐”。
王光信回忆:“当时已经很久没闻过那么香的味道了,捧起碗三两口就将一大碗弯丁鱼拌着饭吃了个干净。”吃完后,他才知道,傅长宝一家还没吃饭,这是家里唯一的一碗菜。
王光信在渔船住了几天后,傅长宝夫妇担心他的家人着急,便让村里人将他带到市区,临行前还塞给他8元钱,留着打车回家。所幸刚到市区,王光信就被正在城区四处找人的父亲找到了。
回家第二天,他就和母亲带上几只老母鸡,准备登门感谢。不过,年幼的王光信没能记住对方的住址,他和母亲在市区找了整整一天,最后只得放弃。但王光信暗暗告诉自己,“他们的情义总有一天要报答,而且我也要做个像恩人那样的好人。”
他在昆山一家电子厂谋得一个做小工的活计,但每月工资只有区区两百元。之后,王光信去学厨师。这一学就是3年。3年时间里,他坚持每天给师傅洗衣服。“师傅教我技术,我就要学会感恩,而我能做的仅仅是洗洗衣服这样的小事。”
学徒中发生了一场意外。在一次搬运啤酒时,由于啤酒瓶爆破,躲闪不及的王光信被炸瞎右眼。王光信忍着剧痛去了当地一家小医院治疗。“那时我身上没多少钱,告诉家人他们也拿不出钱,反而会担心,所以我宁愿扛起所有的苦和痛。”
但由于医院治疗条件有限,王光信从此落下了后遗症,安装义眼后,右眼经常疼痛难忍。
为了多挣点钱,王光信在打工之余就四处捡拾废品垃圾。捡拾垃圾遇到不义之财,他从不眼红。捡到小偷丢下的钱包,他会按照证件找到失主。有一次,他捡到一串高档轿车的钥匙,硬是在原地等了三个多小时才等到失主。“就算我是个捡破烂的,也要有基本的道德。”
17年里,尽管王光信为了生活奔波各地,尽管他的处境并不太好,但内心深处回报恩人的念头却始终不减。“我当初学厨师,就是受到恩人的影响,如果我找到他们,一定要为他们做一碗弯丁鱼。”王光信说,自己每次烧菜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恩人烧的那碗弯丁鱼。“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终生难忘!”
2015年年底,王光信在家乡池州找了份厨师工作。在一切安顿好后,寻找恩人的念头更强了。今年2月18日,王光信在网上发贴找人,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很快有了音信。第二天,王光信就拿到了恩人傅长宝的电话号码。
“第一次打通电话,电话那头的傅叔叔也很激动,我们都没想到17年后还能彼此找到。”王光信说,“我的心愿终于要实现了。”
按照约定,王光信随后带着礼品来到了恩人傅长宝家看望,并亲手为他们做了一碗弯丁鱼。当天的晚饭是由他一个人做的,他做了红烧弯丁鱼、排骨炖汤、油焖大虾等七八个菜。做饭之前,傅长宝还专程开着三轮车载着王光信,一路颠簸来到当年捕鱼的河道,回忆当年相见时的情形。
王光信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上门看望。王光信说:“如果不是傅叔叔当年帮了我,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了,我们要像家人一样走动。”
谈起王光信,傅长宝感慨连连:“真没想到这‘小鬼’这么多年还能找上门来,他的这份心比什么都珍贵,看来好人还是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