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7月0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我想在青春的时候释放能量”

——追记中行本溪分行客户经理、团委书记张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伟 迟洪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04日   03 版)

    张弛工作照

    在31岁生日的前一天,张弛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中行,但是无怨无悔,因为我曾经奋斗过。”然后,他将这句话收藏在自己的手机里,没有发给任何人。

    张弛是中国银行本溪分行的客户经理、团委书记,彼时正躺在病床上。严重的纤维化使他的肺如石头般沉重,痛快地吸口气都成了奢侈。他已经意识到,很多的梦无法实现了。那句告白实是总结。

    一个月后,张弛拉着继父和母亲的手说:“爸,妈,不管我怎么样,你俩好好过。爸,你要好好照顾我妈。我不能再孝顺你们了。”他的脸上仍是笑容。

    16天后,这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带着无尽的遗憾,但他的故事留在人们心中。

    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闻讯后写道:张弛是家里的“好孩子”,中行的“好员工”,国家和社会的“好公民”。“本来可以大有作为,却被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令家人和同事伤心惋惜。”

    一个10岁的孩子则写道:“你总是面带笑容说话,你总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你总是帮我们做力所能及的事。虽然你走了,但我们一定会把你记在心里。对于我来说,张弛叔叔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

    张弛为什么会走进这么多人心里?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拼爹妈” 

    大学毕业后,母亲想通过关系给张弛找一个轻松点的工作,可是他拒绝了。他对母亲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走“拼爹”“拼妈”路线。

    在酒吧里唱过歌,在4S店销售过汽车,在房产公司做过策划,张弛不断寻找着自己的天地。2009年4月,中行本溪分行的招聘吸引了他。尽管只是营销银行卡的临时工岗位,但他仍决定试一试,没想到竟从此扎下了根。

    当时的面试官梁荐回忆说:“张弛很阳光,不笑不说话,天生有与人沟通的能力,于是我们就录用了他。”事实证明,她的眼光没有错。

    最初的7个月,张弛便成功办理信用卡870张,平均每月办卡120余张。不仅在直销团队拔尖,而且成为全行的模范。梁荐发现,张弛几乎去哪里,都能捕捉到商机。他会把吃饭、唱歌的地方,都变成他的商户。“从张弛开始,办卡这个事情就不难了。”梁荐说。

    张弛跟小伙伴们分享诀窍说:“第一,你要勇敢,要勇于开口,别怕被拒绝;第二,你要笑,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善意,谁也不会喜欢一张臭脸。”刚入行时,他每天强迫自己对着镜子笑半小时,以至于如今人们想起张弛,心中永远是一张阳光的笑脸。

    那一年,本溪分行营销银行卡的成绩全辽宁省第一。

    2010年7月,由于表现出色,通过参加派遣制招聘考试,张弛成功从临时工变身为合同工。不久,他开始负责整个直销团队。

    由于面向社会招聘,又属于临时性质,直销团队成员的素质可谓参差不齐,管理难度也相当大。然而,年轻的张弛却并不畏难。他通过增加团队的归属感,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

    “张弛对我们的要求比正式员工还高。”仍在直销团队的王旭说,张弛从不允许大家混搭着装,女生不许涂指甲油,男生的皮鞋必须每天擦,“他跟大家说,不要因为自己的临时身份,就不珍惜这份工作。”

    “张弛很能为直销团队争取合理的福利待遇。”中行本溪分行原银行卡部主任贾立君说,以前,临时人员是没有体检和工装的,正是在张弛的申请下才改变的,“他拿出数据来,行里就认了。”这个数据是,过去6年,本溪分行共营销银行卡16万张,其中三分之一是直销团队贡献的。

    后来,50多人的直销团队都成了中行的“铁粉”,效率极高,流动很少。张弛还跟贾立君约定,任何一个小伙伴离队,无论什么原因,他至少要去谈三次心,做到不放弃不抛弃。

    人们甚至给这支充满活力能打善战的队伍起了名字:直销“小虎队”。在张弛的带领下,“小虎队”在本溪各个商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赢得了无数客户的心,其中就包括全国劳动模范、本溪华联商厦总经理李庆华。

    凭着极为出色的表现,2014年,张弛当选中行第一届“最美一线青年员工”。2015年,他和其他23个小伙伴一起成为中行正式员工。

    转正的那一天,他搂着母亲的脖子呜呜地哭了。

    “我也有过绝望,但我并不准备接受命运的摆布”

    2011年7月,在走访一家商户时,张弛无征兆地出现了头晕、流鼻血症状,被紧急送进了医院。由于病情复杂,当地医院并没有确诊。随后,他转院到北京,几经周折,在专家会诊后,最终确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医生说,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可能只有几年生命,并且给出了医嘱:在专业治疗的基础上,长期离岗休养。对于只有20多岁,生活和事业才刚刚起步的张弛来说,这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

    然而,只住院一周,他就偷偷赶回了本溪,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这遭到母亲激烈的反对。实际上,在听说张弛入院的那一刻,母亲就吓得站不起来了,连车门都打不开。她已经经受过一次打击——25年前,张弛的生父因病毒性脑炎去世,年仅30岁——现在,如此年轻的儿子怎么又病倒了?这种情况还咋上班?

    “他要去上班,我们一家谁都不同意。他大舅说,‘孩子,你不用去上班了,我养活你!’大舅做生意,有这样的实力。我也说,跟你舅做点买卖,咱们不去银行上班了,也不用管这指标那指标了。可是,这孩子就是要去上班。”母亲想起来仍是泪流不止。

    张弛却对母亲说:“妈,你别不让我干。我热爱这份工作,我愿意跟这些同事在一起。我想在青春的时候释放自己的能量。我的身体还能支撑。”

    母亲拗不过张弛,只能放手。她能做的就是每晚等儿子回家,无论多晚。“只有看到他平安回来,我才能睡着。”

    后来,张弛在一次发言中说,生病以后,“我也有过绝望,但是我并不准备接受命运的摆布。最终我选择了保守治疗,住院一周后便回到了工作岗位。这些年虽然一直伴随着疾病,但我从没有因病休息过,我太热爱我的岗位,想多做事。在岗一天、爱岗一天、敬业一天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张弛做到了。尽管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从来没有因病请过一天假,行领导多次要求他休息几天,他总是答应后第二天又照常来到行里。唯一变化的是,他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药瓶。

    现在,人们无法说清楚张弛当时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痛苦,然而,人们都能说清楚他是怎样爱着这个团队和这份工作。

    “好兄弟,你是该歇歇了”

    2015年12月,微信公众号“辽阔天空”准备上线。这是中行辽宁省分行团委承办的微信平台。张弛和团委宣传委员田乔夫都被要求去沈阳参加培训。然而,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田乔夫的爷爷去世了。

    “我是爷爷带大的,跟爷爷的感情很好。这种情况下,培训肯定去不了。”田乔夫只能一早打电话给张弛,请他代为请假和退票,自己则在殡仪馆里陪爷爷最后一程。

    正当田乔夫扶着爷爷的棺材默默流泪时,张弛突然出现了。田乔夫惊讶地站起来:“你怎么来了?这会儿你不应该在火车站吗?”张弛说,“还有时间,我来给咱爷爷鞠个躬。”田乔夫顿时泪奔。

    令田乔夫想不到的是,仅仅5个月后,他将再次来到殡仪馆。这次送别的竟然是张弛。

    田乔夫趴在棺材前部默默地看着,心里不停地说着:“好兄弟,你是该歇歇了,睡吧!等你歇够了,醒来,咱们再一起喝酒。你是咱的主心骨,团队里,团委里还有很多事儿等你张罗呢!”

    90后的曲泽远刚加入银行卡直销团队时不适应。这个来自本溪县农村的孩子腼腆,一说话先脸红。“如果被两个客户连续拒绝的话,他就没有勇气问第三个人。”张弛看出了他的困难,主动教他营销技巧,使他很快摆脱了窘境。这让他感动不已。

    更让曲泽远感动的是,在他生日那天,张弛还专门为他准备了蛋糕。虽然知道张弛会记着团队里每个人的生日,但是吃到“有生以来第一个自己的生日蛋糕”,曲泽远还是被温暖包围着。

    张弛给曲泽远端过一碗面条,说:“小胖(曲泽远的小名),许个愿吧!”正常许愿都是在心里默念,那时的曲泽远在感动之余大声说:“弛哥,我一定在中行好好干,你是我一辈子的好哥哥!”

    当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虽然只有区区几百元,但是曲泽远决定奢侈一把,邀请张弛一起庆贺,也略表谢意。饭都订好了。可是没有想到,平时有求必应的张弛却拒绝了。

    “他把我拉出办公室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第一月的工资应该感谢父母和亲人,是他们辛辛苦苦养育了你!’我惭愧得不行。”曲泽远退了饭局,到市场上买了最红、最甜的樱桃给姥姥和父母。那是姥姥最爱吃的。

    姥姥虽然“怪”他乱花钱,却高兴得合不拢嘴,还对人骄傲地说:“我外孙子总算开工资了!虽然不多,但慢慢干,会出息的。”

    今年端午,曲泽远回家过节,又给姥姥买了一大包樱桃。可是,看着这包樱桃,他却流下泪来:樱桃还是那么红、那么甜,那个好哥哥却没有了。

    那个比女儿还细心的儿子走了

    张弛走后,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她把张弛的遗物一一摆在床上。晚上,她就躺在儿子生前的床上,任回忆淹没自己。

    张弛是一个比女儿还细心的儿子。母亲的衣服、手表、包,都是他买的。在客厅的一角摆着一架钢琴,德国制的。那是3年前张弛给母亲买的生日礼物。他知道,自己少年时的倔强曾经让母亲非常伤心。那时候,母亲拿出所有的积蓄让他学钢琴,但他怎么也不愿意,终于没学成。张弛用这架钢琴表达自己的爱与悔恨。

    那天,他搂着母亲说:“妈,我现在愿意学了。不过,工作太忙,您就教我一支曲子吧!”“那就学《童年》吧!”母亲脱口而出。

    可是,工作越来越忙,即便是这一支曲子,张弛也没有机会跟身为音乐老师的母亲学了。如今,乐谱仍在,张弛已去。

    25年前,张弛的父亲去世时,这位可怜的母亲至少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再次成家后,夫妻、父子竟也投缘,新家庭其乐融融。可是,张弛的离去带走了所有的希望,让这个大房子显得无比空旷。

    2007年,母亲买的这处房子还是毛坯状态。她本打算等张弛定下终身大事后再装修。可是,一年年过去,张弛始终没有动静。母亲很是着急,催他。他说,自己的工作刚刚有起色,还有很多计划没有完成,“好男人总要先立业嘛,不然拿什么养家?”

    事实上,张弛阳光快乐,又多才多艺,很招人喜欢。有一次,贾立君也劝他早点找女朋友,早点成家。他却说:“哥,我不能那么做。我这身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垮了。到时候人家怎么办?我不是把人家给坑了吗?”

    还有一次,他陪继父喝酒聊天:“就我这身体,要是成了家,有了孩子,会把您和我妈累得不像样。”

    如今,每天看着这空洞洞的房子,继父宁愿累一点:有一个孩子还有些念想,不是吗?

    “要是早知道他患有那么重的病,我绝不能让孩子们跟他那么疯玩!”尹君群有些懊悔。张弛的离世让这位儿童福利院的老师备感突然。就在今年春节后,张弛刚刚和孩子们度过一段快乐时光,完全没有病痛的模样。

    尹君群已记不清从何时开始孩子们有了个“张弛哥哥”。不过,她清楚地感到,张弛是真心愿意和孩子在一起。“我在福利院工作8年了,见了太多一过一往的‘爱心秀’。送些东西,摆好造型,拍照完事。可张弛不是。”

    “张弛曾经问我,孩子们最缺什么?我说,陪伴!他又问,什么时候陪伴最好?我说,‘六一’和春节后。他记住了。他和他的同事总是这个当口来。”尹君群说。

    张弛不只是记住了这些。他记住了福利院有自闭症的孩子,因此,送来的衣服一定是没有拉锁、没有纽扣、没有绳子的。他记住了一对困境儿童,双胞胎兄弟,非常爱读书,于是,他每次都会带10本书。

    孩子们也记住了这个一来就蹲下身和他们聊天的“张弛哥哥”。就在不久前,还有孩子仰起脸问尹君群:“张弛哥哥啥时候还来呢?”

    她不知道怎么回答。

    6月1日,一个包裹寄到了中行本溪分行。收件人是“张弛”。打开一看,是两套孩子的衣服,一套是背心加短裤,一套是上衣和裙子,都漂漂亮亮的。显然,这是张弛生前精心挑选的礼物。可是,这是准备送给谁的呢?

    没有人知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伟 迟洪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7月04日 03 版

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坚持中国道路 推进改革开放
广州出台规范性文件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大巴车上聊美国
“我想在青春的时候释放能量”
“天眼”主体完工 “观天”蓄势待发
云南师大向毕业生赠终身“书房”
随意放生造成损害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