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乡土是我们每个人的来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09日   03 版)

    过去不久的“父亲节”,微信朋友圈突然被一篇题为《父爱》的文章刷屏。

    让人有些惊讶的是,此文没有话题、没有炒作,没有热度、没有网红,通篇不过借助割麦、送钱、喜泪三个场景,描摹了一位农民父亲在艰苦岁月里对儿子的深情惦念,却在短短时间内收获了近10万阅读量。

    上世纪80年代,作者第一次拿到工资,给爷爷和父亲买了一塑料桶烈性瓜干酒,父亲端起酒杯,向地下奠了几滴,然后细心品了几口:“哦,好,这酒味道纯正。”“我”发现父亲说话时手竟然有些颤抖,“眼圈有些红润”的父亲匆忙掩饰:“这酒还真辣。”

    读罢,两三好友竟异口同声地说,这篇短文让他们想起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想起画中老农沟壑般的皱纹与淳朴的笑容。

    文章作者叫厉彦林,冰心散文奖得主,收纳《父爱》一文的《赤脚走在田野上》是他近年来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选集。

    厉彦林从小生活在山东沂蒙山村,和许多远离故土的游子一样,乡野、乡情、乡俗成为他生命中永恒的底色。这位至今仍操着一口浓重方言的业余作家坦承自己是“怀乡症患者”,“站在高楼上鸟瞰土地,每次都会有晕眩的感觉。楼层越高,越觉得离庄稼远,疲倦时合上双眼,总是梦见自己站在一大片庄稼地里”。

    这情结浓得化不开,以至于乡间任何事物在他眼中均可入诗入画。

    厉彦林一遍遍回眸青石小巷,“太阳渐渐西沉……我,还有鸡、鸭、狗、羊,都朝着炊烟笼罩的老屋奔去,踏碎了小巷里的残阳”;他写落在课桌上的稚燕,记录从天而降的喃喃燕语;他怀念儿时雨夜里,贴身护送自己回家的老黄狗;甚至是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一个村民的旱烟袋,同样在他记忆里留下悠远绵长的印痕。

    他笔底流淌的尽是乡愁,但这分乡愁又绝非时代的一曲挽歌,而有其内在的意义寄托。

    近年来,在公共话语空间里,“乡愁”屡屡走入公众视野。从学者梁鸿的“梁庄”系列,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再到《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现代都市人流露出对乡村的复杂感情。

    而厉彦林固守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坐标。有人曾评价,在厉彦林笔下,“故乡成为一个审视、衡量物化现实的价值尺度,成为一个拷量人类精神、灵魂的文化形态”。

    讲述“赊小鸡”的传统乡俗背后,他说的是“充满诚心善心的淳朴民风”;从“如山乡毛细血管”的沙土路上曾有的村民相互礼让的情景,他悟出的是,“人生路正如乡间小路崎岖蜿蜒。路窄,心必须宽;路宽了,心更坦然”。

    直至今日,这位“城市生活史”和“乡村写作史”几乎同龄的作家,每每回到农村下田时,第一件事便是脱掉鞋袜,赤脚步入其中。之所以如此,概因爷爷的训诫仍犹在耳:“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不爱长了。”

    厉彦林还掂量出人生哲理:“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捂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

    由于工作忙碌,厉彦林并非一位高产的散文作家。20年来,他的创作时间基本上都是挤出来的,不乏有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两三年之久。而且,他待己严苛,找不到文章的“魂”时,宁愿静心等待。

    大概7年前,本以为读者是“和自己一样有乡村经历的同龄人”的厉彦林,发现自己的多篇散文被各种语文教辅选用,甚至入选各地中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有教育者认为,厉彦林“说真话、抒真情”的散文风格,对矫正一些中小学生“假大空”式的作文写作不无裨益。

    曾有人担心,写了30多年故土,会不会写够了、没得写了?厉彦林笃定作答:“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对他而言,乡土写作仍将继续。而乡土,那是他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来处。

当独立书店成为自拍圣地
契诃夫的感觉只存在汝龙的笔尖
乡土是我们每个人的来处
在理想的下午,饮酒还是喝茶
四部电影 四个城市 四家书店
安妮宝贝:改名剪发要对外界保持适当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