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一些微小的力量在这里汇集,通向未来的大门有可能被这股强大的力撞开。
在这个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城市,少见体量巨大的公司、集团,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据统计,小微企业占江门全市企业总数的96%,去年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5%。
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江门这幅用一个个小微企业拼凑出来的经济版图尚显稚嫩,或许还远不足以让世人铭记。毕竟相比于吸金的地产、高端的金融、时髦的互联网,这些大多只有几人或者几十人组成的公司,研发着最朴素的工业技术,解决生产过程某一个细微到外人不常注意的现实难题。
但是,就像每一粒微不足道的种子都蕴藏着未来的无限可能,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如今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可能会有变大、变强的一天。
90后主导的小公司可能暗藏着推动产业升级的技术;海外留学归来的团队,刚起步就能拥有十几项中、美、德专利;不到百人的企业研发出产值9000万元的技术。这些,是在江门最近的一场创业大赛上,能够看到的真实图景。
在某种程度上,江门的真实图景就是中国的真实图景。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小微企业约7000万家,当年产值19.08万亿元,在GDP中的占比也升至30.0%。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测算,2014年小微企业共吸纳2.37亿人就业,占我国总就业人口的30.7%。
为此,主要由小微经济支撑的江门,值得投以更大的关注,不因现在的微小体量,而为了未来的巨大能量。
没有哪一个巨人不是从娇弱的婴孩成长而来。如今净利润超过369亿元人民币的华为,差不多30年前也只是一个注册资本2.1万元,员工14人的“小微企业”。刚刚破土时,再强壮的树苗看起来也是野草模样,只有呵护好所有的幼苗,才不会否定未来任何一棵参天大树的存在可能。
所以,我们关注“小”,是为了“大”。
更何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要探索一条明晰的出路。很多路径的探索,还要依靠草根的小微企业铺就。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的,从眼前看,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是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一招”;从长远看,通过扶持小微企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招”。
是的,眼前和长远,这是关注中国经济者必须同时考量的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两把标尺——从眼前看,相比于招商引资一个大企业,维持一块主要由小微企业构成的经济版图,费心费力。但是从长远看,快速移植的树木终不能长成森林,更多的企业从本土生根发芽,才能真正枝繁叶茂。
推进“多证合一”的商事制度改革只是这个地级市迈出的第一步,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宁可数据在网上多跑几圈,也要让企业和群众少跑一轮”。不断清理涉企收费目录,列出负面清单,除已公布的收费项目外,企业可以一律拒缴……政府正一点一点俯下身,为的只是小微企业的门槛低一些,再低一些。
从眼前看,改革永远比纸面上呈现的困难得多。商事制度改革需要破除既得利益,负面清单则要政府自己“割肉”,就像江门市长邓伟根所说,“政府要把‘伸手’变‘砍手’”。
从长远看,当这些改革完成,政府的办事效率提升,受益的将不仅仅是作为帮扶对象的小微企业,而是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关注“近处”,是为了“远方”。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五部门的《关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已有30个城市成为小微企业聚集的实验场。
30个城市,30个火种。这些城市也像江门一样,努力了解企业需求,努力营造创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料这些城市,至少其中一部分,终会和小微企业一起,习得“双创”的风气。这种风气或许将会源源不断地吹来改革的动力。
因此,为天下先的江门更值得我们关注,不止因为眼前为维护小微经济而产生的改革阵痛,更为了阵痛过后,整个城市可能迎来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这改变中,包含了国家未来的方向。
未来光明,无法一步抵达。小微企业生存不易,创新更难。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连续4次创业失败,最穷的时候银行里只有200元存款。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曾经的创业公司也因无法盈利而破产。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中,生生死死本就是常态。失败是创新内含的命题,必须承认并且正视它。
苦涩果实的存在不意味着整片森林的失败,恰恰是生态繁茂的表现。小微企业分散了我们在每一次创新上所押的成本,在缩小规模的同时也分散了失败了压力。让整个社会有了更多的试错机会。
所以,我们关注错误,是为了正确。
打造一个适合创新创业的城市不能急功近利。一阵风似的扶持,不能吹来满园春色。江门城门大开,我们期待这种“小与大、近与远、错与对”的经济辩证发展观,让江门每一个微小的经济细胞都散发出活力,希望“江门模式”为中国的小微经济蹚出一条改革路。
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