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条微博热搜新闻颇让人哭笑不得。成都一男子工作日早上睡过头迟到,10点了还跑去米线店吃早饭,看到店家在搞“微信分享送鸭肠一份”的促销活动,拿出手机啪啪照了两张发朋友圈:“新开的米线店,味道还不错。”部门经理第一个“捧场”:“旷工,罚款400。”同事紧跟着奚落:“也不看看几点了?”最后,这位心大的员工真的被罚了400元。网友评论:“发朋友圈居然不屏蔽领导?!”“煽风点火的同事为什么不拉黑?!”更有人一语直中要害:“工作日10点,员工在米线店吃早饭,领导在刷朋友圈,还有评论点赞抱大腿的,这是什么公司?!”一条为吃免费鸭肠而发的朋友圈,杀伤力竟然如此之大。不但员工本人被罚400元,连企业管理也遭到了质疑。这盘鸭肠,未免也太贵了吧?
如果说工作时间发朋友圈、刷朋友圈这错误犯得太低级,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前一段时间,单位人事变动,人员岗位大规模调整,气氛十分紧张。我偏巧这时借调在外工作。某个周末加完班,回家路上看到天边晚霞,便咔嚓拍了一张发了朋友圈。没多久,微信就响了,部门领导言简意赅:“刚发的朋友圈,删了吧。”虽然莫名其妙,但领导指示,也就照做了。后来一次聊天,领导才点拨我:“你晒的是下班路上的晚霞,但那些被调整岗位的人看了只会想:这家伙凭什么悠哉游哉躲过一劫!要是再有人论资排辈,非要找上级说道为什么调整他不调整你,不就更麻烦了吗?”如果是几年前刚工作时听到这番教诲,我就算嘴上不说,心里想法也会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他们怎么想关我什么事?!调整他不调整我,上级自然有工作上的考虑。怎么就因为别人的工作变动,我连个晚霞都不能发了?!但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领导的担心自有他的道理,为发条朋友圈招惹事端确实不值。于是还能说什么呢?谢谢领导,然后赶紧偷偷屏蔽分组要紧。
简单一条朋友圈动态,你以为你发的是一碗米线、天边的彩霞,领导和同事看到的却是明目张胆的迟到旷工、一触即发的人事纷争;在亲友眼里,你是可爱的吃货、感性的文艺青年;对领导和同事来说,你却始终是企业的员工、存在竞争关系的队友。看的人身份不同、心态不同、关注点不同,自然从同一条朋友圈动态中得到的信息不同,反应也各不相同。你发条带病加班、挑灯夜战,老板二话不说给你点赞,爸妈却一个电话打来:“注意身体,别太辛苦!”你贴图周末出游、花海自拍,闺蜜们大赞“好美”,同事留言:“真开心!我在单位加班呢。”更有视角“独到”者:“远处那辆××型号的车是你们开去的吗?土豪呀!”
怪只怪微信团队起名字太具欺骗性。朋友圈,圈起来的并不只是亲友。上级领导、身边同事、甲方客户,甚至行业竞争对手,都有可能身在圈中。原本朋友之间分享生活点滴、趣闻乐事、心情感悟的乐土,一不留神就变成继茶水间、洗手间之外的公司第三大八卦集汇地。于是,有人把朋友圈打造成“工作圈”,只晒加班,莫谈私事;有人对领导同事加好友的申请装聋作哑,或者加上后立刻分组屏蔽,免生是非;也有人我行我素,觉得发个朋友圈都要瞻前顾后未免太过无趣。其实,朋友圈分组算不上什么多个面孔、虚伪掩饰。在生活中,我们在不同的社交圈里有着不同的身份,既是单位里勤勉和善的员工,又是朋友中活泼搞怪的逗逼;既是爸妈身边撒娇耍赖的小儿女,又是老板倚重的独当一面的干将。我们的一言一行既体现自我,又严守身份。而微信朋友圈无非是这些社交圈在微信平台的投影,在朋友圈里区分社交圈,时刻注意保持言行与现实身份相符,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毕竟,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空间,我们都不只是独立的自我,也是成熟的社会人。
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