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儿自费成立电台,真情传遍朋友圈,火了!”一个名为“大盘鸡来了”的微信公众号不久前向外界公布,马阳和他的小伙伴们筹建的“大盘鸡电台”7月4日正式开播了。
“看了标题,听了节目,很多人来问我电台频率。其实,这是一个网络电台,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大美新疆。”“大盘鸡电台”的发起人兼主创马阳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无论任何形式,只要对家乡的宣传效果好,自己都会不遗余力。
“一个专门宣传大美新疆的电台”
大盘鸡到底起源于哪里?新疆是不是它的故乡?世界各地的大盘鸡都是怎么个做法?到现在,“大盘鸡电台”已经完成了3次播出,《歪歪三人行001:大盘鸡,你不知道的事儿》刨根问底公认的新疆标志性美食,吸引了众多“吃货”的眼球。《歪歪三人行002:诶?你不像新疆人啊》,从新疆人在内地最常被问的问题切入,告诉大家新疆有很多个民族,各民族带着自己的文化和技术,使新疆更加繁荣……
除了这档被马阳预期做成“10年不变,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谈话节目,电台另一个主打栏目《实事儿大巴扎》也播出了一期,“把‘时事’变为‘实事儿’,是希望在播报时事的同时,能多加入些科普式的与新疆相关的实实在在的故事。”马阳说。
32岁的回族小伙儿马阳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出生于吐鲁番。两岁那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央视春晚表演的小品《羊肉串》把他家乡浓浓的孜然味儿传遍了全国;6岁那年,宋丹丹和黄宏在小品《超生游击队》里给孩子取名“吐鲁番”,又让他兴奋了好久。
“我从小就喜爱文艺,尤其是语言类艺术,总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也能把家乡介绍给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朋友。”2003年,马阳到北京读书,一晃13年的北漂生活过去了,可他似乎从未远离家乡。从到北京的第一天起,马阳和所有在内地生活的新疆人一样,都回答过以下问题:新疆孩子是不是都骑着骆驼上学?新疆人都长得像老外吗?你们是住在帐篷里吗?渐渐地,马阳发现,内地很多人对于新疆的认识都来自“听说”中:听说,新疆非常荒凉,最高建筑就八层楼?听说,新疆除了草原就是沙漠?听说……
“我曾在朋友的推荐下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兼职学习。在那里的每一天,我都在想,等我学会了这一切,我将做一个专门宣传大美新疆的电台。”马阳说,近些年有不少自媒体平台都在为新疆发声,但没有一个长期的、专业的电台来讲述新疆的故事,他就想自己做这件事。
工作后,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马阳都供职于一家公益组织“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就是为流动人口尤其是在北京的贫困维吾尔族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宣传和医疗帮助。
在马阳的朋友中,有新疆人,也有不少内地的朋友。2011年,马阳在新疆举办婚礼,邀请了很多没去过新疆的内地朋友参加,“起初他们也有一些担心,但我还是说服了很多人去看一看。结果,很多去的人都被新疆的热情和壮美所打动,不愿离开”。
“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成立电台的筹备工作应该从一年前的一次调查算起。马阳采访了30多位内地朋友,还有10多位外国朋友,问题只有一个:提到新疆最先想到的是什么?结果90%的朋友答案都是“大盘鸡”。“大盘鸡电台”的名号由此确定。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思考和纠结。“工作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散步的时候,我总是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然后打断同事或家人的谈话,原本讨论的事情放下,请对方听我对‘大盘鸡电台’的新想法。这些思考包括:做什么形式的节目,用什么风格的语言,在什么平台播出,播出的频次,节目的长短等。”等模式想得差不多了,马阳就整天背着电脑,把做好的ppt展示给朋友们。
朋友们大多都很支持,但也提了一些意见。有的说,这个想法很好,但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去经营,没有经费的支持根本无法实现;有的说,你需要任何帮助可以告诉我,但是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恐怕很难把这件事作为重点。
好不容易有个朋友推荐了一个工作不忙也很想做电台的女孩,但当马阳给对方讲完他的ppt之后,对方就再也没有回复过微信。“但我还是非常理解她,毕竟我的想法很多,这么大的工程没有任何支持,让人听了都觉得是天方夜谭。”马阳说,直到他找到在北京电视台工作的初中同学鹏鹏,办电台的事才算柳暗花明。
有一天,马阳约鹏鹏在他办公楼附近的餐厅吃饭,“当我把ppt讲完之后,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我说,你想怎么做,我一直陪你到底。当时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知道虽然一切还都是未知的,但最起码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我们都深爱家乡,都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再后来,马阳又把想法讲给身边的两位维吾尔族大哥,穆台力谱和阿布来提,他们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做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尤其是对我们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我们责无旁贷,全力支持你。”
当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时的同事听说了马阳的想法,慷慨地把自己的小录音室借给他用,他的第一期节目就是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棚录制的。
“后来,鹏鹏提供了很多他在新疆拍摄纪录片时的素材,整理出很多选题。穆台力谱和阿布来提也总是在我们每次策划碰面的时候提供场所,请大家吃饭,帮助联系未来可能要邀请的嘉宾。”马阳的小团队,就这样慢慢成长起来。
做音频版的“我从新疆来”
7月4日,“大盘鸡电台”正式开播那天,马阳很兴奋。那天播出的第一期节目是他反复修改才确定的最终版本。
因为是一个全新的平台,所以马阳计划用“人肉推送”的方式把开播消息扩散出去。“一夜没睡,微信通讯录里的很多朋友都被我骚扰了,朋友圈刷屏了,我也接到无数条朋友发来的祝贺信息。”让马阳特别感动的是,同事、朋友、老师、家人都纷纷帮他转发。
“让我感触颇深的朋友圈分享来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竟然有二十多位同事甚至是领导为我写推荐语转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他们个个都是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编辑,甚至连监制都为我这个网络电台点赞,真的好感动。”马阳说,这也是为什么自己对北京有着深深眷恋的原因,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都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情怀,需要帮助的时候总能一呼百应。
很快马阳他们的平台有了好几百粉丝,除了很多让人热血沸腾的留言,看到他们招聘主播、编辑制作人员,很多人都表示愿意义务服务电台。
曾在新疆读书,掌握播音、编辑、制作技能的90后山东女孩小邱离开新疆两年了,对新疆总有一份不舍,对她而言,新疆不仅是一个上过学的地方,更是一个自己想去保护和建设的地方,“‘大盘鸡电台’给了我一个仍然‘留’在新疆的机会”。现在,小邱已经成了“大盘鸡电台”的主力编辑。
“接下来的计划首先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期节目,我们不想成为昙花一现的网红,希望这种坚持能换来大家对新疆了解之后深深的爱。”由于目前耗时最长的音频制作环节只有马阳一人,所以,“大盘鸡电台”计划每周播出一期。团队人员因为各自的工作不能经常在一起,所以他们选择多档节目轮流播出。
前不久,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小伙子库尔班江的纪录片《我从新疆来》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马阳希望把库尔班江介绍普通的新疆人给大家的想法延续下去,用10年的时间采访100位普通的新疆人,做音频版的“我从新疆来”。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我的答案是,这本来就是一件急不得的事。”在马阳的计划里,他们将会用5年的时间采访100位新疆人,接着再用5年的时间回访同一个人,在第一次采访的时候就约定5年后再见,希望通过这样的节目展现新疆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希望建立起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全世界真心关心热爱新疆的人来发声。”马阳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大盘鸡”这道独特的新疆美食推向世界,“如果有足够的支持,我们将成立基金帮助年轻的创业者启动‘大盘鸡美食厨房’计划,邀请正宗厨师培训,开设全国美食连锁餐厅,推广美食,弘扬文化,自食其力,促进就业”。
“如果让我再次选择,我还选择出生在新疆。中国的新疆,那里无与伦比,那里无可替代。”马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