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青年之声”平台,山东某大一学生因与室友关系不融洽而产生极端情绪的苗头,可能就不会被及时发现。在12小时内,团中央有关部门就安排当地团组织登门疏导,有效排除了隐患。
在“青年之声”平台上的社会融入类问题中,适应校园集体生活的问题居首位,约占43%,提问者大多为高校学生,年龄集中在18岁至23岁。社会交往问题排在第二位,约占26%,提问者以进城务工青年居多。
“青年之声”开通一年来,做得最多的就是倾听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
团组织直接服务青年的新品牌
“青年之声”的运行“密码”是什么?
负责运行“青年之声”的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已形成了“一网三微”运行载体,“一网”指中国青年网PC端页面,“三微”指微博、微信和微邦移动客户端。目前,平台共设置了13个入口,为广大青年打造触手可及、永不下班的“指尖共青团”。
团中央已组建“青年之声”成长服务联盟等十五大线下服务体系。全国各级团组织成立了上万个整合多方资源的线下服务实体,构建了资源众筹的工作新格局。
据团江苏省委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省“青年之声”探索完善包括服务需求获取、服务项目研发、服务平台保障在内的线上线下对接机制,对青年的各类现实需求,由本级“青年之声”与辖区内“希望来吧”、青年服务站形成联动,通过实体化阵地为青年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目前,“青年之声”在全团建立起4347个终端,打通了联系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进行了30多次技术升级,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广泛动员团内外资源,建立起1.3万个线下服务联盟,有100多万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
截至目前,“青年之声”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31.15亿人次,日均访问量保持在约800万人次,接受咨询、求助和问题反映141.34万条,有效回复68.57万条,开展主题活动3万余场,覆盖青年2173.4万人次,初步打造了共青团直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的新品牌。
思想引领工作渗透在服务青年中
去年年底,江西南昌某职业学院学生兰某把身份证借给同学鄢某。鄢某用兰某的身份证在一贷款公司办理了6240元的第三方贷款业务。后来,该公司业务员还瞒着兰某办理了5000元分期付款业务。这一信息被兰某反馈到“青年之声”平台后,团组织委托江西省公益法律服务律师介入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青年的问题,不仅会被当地团组织看到,还可以被团中央关注到。”“青年之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平台为青年提供一个向团组织畅聊倾诉的专属空间。
所有青年在注册登录后,都可以将自己关心的成长、生活、工作等问题和各类意见建议提交至平台,反映给各级团组织直至团中央。由于网络匿名性特征,很多青年通过平台对团组织说出了平时不想说、不敢说、不愿说的心里话。
那么,该如何让青年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为确保青年呼声得到有效回应,各级共青团组织设立了专门答复机制,组建了“线上答问”队伍,确保对青年提问应答尽答、应答速答,同时,团组织注重引入“外脑”,在各级平台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提升答问的专业化和权威性。
在运行中,各级团组织注重打破战线条块分割,将平台服务工作与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创优等全团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动员团干部、团员、青年志愿者、社工等组织化力量为有需求的青年提供上门帮扶,确保服务落地到人。
平台还通过设置正面话题开展讨论、及时反馈党和政府关心帮助青年的情况、组织专家学者和青年榜样走进青年群体等方式,把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服务活动中,不断增强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和信任。
青年联系团组织的“直通车”
“根据对‘青年之声’平台的需求梳理,发现30%都是关于助医、助学、助困方面的。”团浙江省委副书记王慧琳告诉记者。
前段时间,湖北发生水灾,浙江团组织得知防汛编织袋比较紧缺,就想着发动青年力量,支援了两万个编织袋。参与此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在‘青年之声’中设立‘亲青筹’板块,发起筹资,很快就筹到钱了,这为青年从事公益提供了出口。”
从“团找青年”变为“青年找团”,“青年之声”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积极破解团青关系困局。
“青年之声”平台依托实时互动的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克服“青年上班,共青团上班;青年下班,共青团下班”的问题,为青年提供了一个24小时在线、随时随地找得到的“身边共青团”。
“在高度商业化、细分化、无序化的互联网社交领域中,平台以其独特的公益性、综合性、权威性特色和高度负责、严谨准确、务实管用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青年信赖。”“青年之声”平台工作人员介绍,“青年之声”已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青年自发聚集地之一。
在“青年之声”上,人人都是“等距离”,人人都有“麦克风”,是面向所有青年平等开放的空间。随着平台访问和留言数量达到亿万数量级,“青年之声”正在有效破除团组织联系青年高端化、精英化、圈子化、小众化等弊端,成为普通青年直接联系各级团组织乃至团中央的“直通车”。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隐匿性,很多青年把平时不好说、不愿说甚至不敢说的真心话都通过平台讲出来,使各级团组织打捞出大量“沉默的声音”和“潜伏的情绪”,从以前主要听青年代表的“合成音”变为直接听青年群众的“原声”,解决问题更准。
“青年之声”具体、真实地把大量的青年需求直接呈现出来,“倒逼”团组织紧扣青年需求开展服务,提高了服务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推进“青年之声”线下服务力量建设时,团中央有关部门不是“拍脑袋”决策,而是对平台运行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发现82%以上的青年留言集中在学习成长、创业就业、心理健康、权益维护、婚恋交友等领域,进而有针对性地在这些领域组建了十多个线下服务体系,并结合相关热点开展现场活动,受到青年广泛欢迎。
“青年之声”从根本上改变了共青团工作的资源动员方式,既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实在的问题来有效动员、整合资源,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团内分割和团内外阻隔,灵活运用“团帮青、专帮青、青帮青、政帮青、社帮青”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各类工作资源深度发掘、按需配置、畅通流动、统筹共享,显著提高了服务能力。
让青年拥有了“用鼠标投票”的权利
团中央“青年之声”随机抽取了本级平台一定时间段内的1万个问题,发现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就业相关问题,充分反映了就业是青年最迫切最集中的一个需求。
该平台工作人员介绍,根据这一分析结果,“青年之声”进一步加大了与有关机构的合作,策划、推出系列联合招聘。同时,“青年之声”依托海量信息分析,及时向党政部门报送青年舆情信息和思想动态,为重要节点的信息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年之声”从设计之初就注意避免互联网平台工具化的误区,不仅注重问和答、听和说,而且注重落地服务、线下工作,以互联网思维统筹线上、线下活动,打造共青团O2O模式。在“青年之声”平台上,各种活动没有明显的线上、线下之分,而是相互渗透。同一项活动,既有线上内容,又有线下支撑,实现了“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相互融合。
“青年之声”把从团中央直至基层团支部的各级团组织纳入了同一体系。在这个统一平台上,上级机关、下级组织等身份角色不再突出,取而代之的是需求者、供给者、支持者等新的身份角色,信息和资源均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配置,其中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以及时得到来自整个体系的帮助。
“青年之声”有力推动了各区域团的工作协调发展: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团组织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方面与发达地区处于大体相近的水平,同时由于其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更特殊,倒逼效应更明显,反而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容易在探索创新中取得成果。另一方面,有利于东西部地区团组织之间,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形成“任务共同体”“工作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互助、工作同步推进、经验即时交流,有效打破了区域界限,缩小了地区差距。
“青年之声”将线上答问、线下服务与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全团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贯穿了“先有服务功能,后有组织建设”的思路,有力推动了工作。
“团组织、团干部干得好不好,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青年用户可以通过留言点评、访问次数、@上级团组织等多种方式给出评价,切实拥有了‘用鼠标投票’的权利。”“青年之声”平台工作人员介绍。
各级团干部每解答一个问题,就是点对点地联系了一名普通青年,并可以围绕问题与其进行深入互动和线下联系。这为团的领导机关干部在思想意识上走出“高墙大院”“文山会海”,从青年之外走进青年之中既提供了持续存在的外在约束,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据了解,平台开通运行以来,在团中央书记处同志实名回答青年网上提问的示范带动下,各级团干部主动登录平台、应用“网言网语”,与青年网民深入交流互动,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使团干部形象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