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绝不是我国青年的热门选择。不少高考考生宁可复读两年、三年也不考虑职业院校
□也许,只有当技工岗位不再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也不再需要专家呼吁的时候,技能人才“低人一等”的局面才能真正打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公众对技工行业的认同感、接受度低更多是出于对现代技工岗位的不了解
□“分毫不差”是一个工匠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的科研和创新才是有根基的
□在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始终与最新技术、最新技能保持连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郭新宇来说,上上个周末过得并不轻松,他参加了8月13日~14日在上海举办的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同时也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
在两天里,他要在赛场上连续比赛12个小时,要完成电子设备的生产制作、编程调试、测试及故障检修等几个部分,检测自己在设计、组装和调试电子设备中的一系列技术技能。
赛场上正在紧张地进行比赛,赛场内外,有关技能人才成长的话题,一样在热闹地讨论中。
技术工人难成青年热门选择?
技能强国,还在路上
上海举办的这次技能大赛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拔赛,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迄今为止已举办43届。我国从2010年开始才参与,目前参加了3届,已经累计取得5金、8银、7铜和29个优胜奖。
同样是金牌,与体育奥运会举国关注不同,我国技能人才在大赛上取得的成绩更多是业内的“自娱自乐”,外界知之甚少。
这些年来,“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绝不是我国青年的热门选择。不少高考考生宁可复读两年、三年也不考虑读职业院校。所以,我国才会出现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另一边是企业“招工难”:招不到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严重不足,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还不足5%。
“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大军,为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国经济跃上中高端提供保障和支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8月13日的开幕式上如是说,近几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举办和参加了多项技能大赛,不断提升着整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知。
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4.2%的受访者认为有“一技之长”值得自豪。郭新宇也表示,他的爸爸就是一名工人,自己的愿望就是像爸爸那样成为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
不过,《中国青年报》的同一项调查也显示,仅有25.8%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技能型人才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
调查结果应该是当前我国技能人才真实状况的反映:整个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离技能人才应有的地位还有一定距离。
“再尖端的科学研究也要由精湛的技能来完成。”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杨秀英说。
确实,“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制造”,世界上越是强国越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许,只有当技工岗位不再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也不再需要专家呼吁的时候,技能人才“低人一等”的局面才能真正打破。
目前,我国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打造技能强国,我们还在路上。
技术工人工作就是险脏苦?
公众接受度低更多源自不了解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焊工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此次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大赛焊接项目裁判长、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秘书长刘景凤说,在很多人心目中,焊接工人的工作辛苦、环境艰苦,而且还很危险。
“这是人们对技术工人的固有看法。”刘景凤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在艰苦环境中的工作已经由机器人来完成,留下来的是机器人完成不了的,需要更加精细的工作。而且,现在焊工的防护用品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完全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
因为“敬而远之”,所以社会公众对技术岗位当前的发展缺乏了解;因为缺乏了解,所以人们对它“敬而远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公众对技工行业的认同感、接受度低更多是出于对现代技工岗位的不了解。
一位参加过两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业内人士介绍,在国外看比赛最大的感受就是参观者的参与热情。“从比赛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早上到晚上,场馆里的观众总是很多,这些观众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这位业内人士介绍,小学生“是主动来收集徽章的”。很多小孩子穿梭于各个国家的参赛团队中,收集各国的徽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熟悉了各个国家,也熟悉了各个参赛项目。
中学生是来“亲身体验的”,很多参赛团队都设有专门的地方,开放设备,让参观者实地进行操作。成年人则是来“问问题的”,很多成年人都有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动态非常了解,而在技能大赛上,很多国家带来的都是该领域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所以,吸引很多感兴趣的人驻足观看并“刨根问底”。
反观我们国家的比赛,虽然观看的人也不少,但更多的人是“走马观花”看看热闹,开幕式的热闹场面一过,场馆内便逐渐冷清下来。
“去年在巴西参加比赛时,看到国外一对选手参加电焊项目的比赛,他们的开心和快乐很感染人。”刘景凤说。
这种景象在国外似乎并不少见。有媒体报道上届世界技能大赛时,欧洲几个国家在汽车喷漆项目上派出的选手中有多名女孩子。而在国内,估计很少有父母让自己的女儿从事这类职业。
“匠气”是刻板的代名词?
“分毫不差”是工匠精神的底线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外部的环境因素,跟技能强国相比,我们真正的差距还在内功。
“在印刷领域,真正的差距来自一线员工,我们在规范性上差距很大。”此次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裁判长、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李不言说。
很多人听到工匠精神曾经有过质疑:说一个人是“匠人”充满“匠气”,不是说他刻板、不会变通、没有创新精神吗?
“其实,严谨、规范是一个‘工匠’最底线的东西。”李不言说。
刘景凤提到不久前湖北当阳电厂发生的爆炸事故,据媒体报道事故的发生与锅炉蒸汽出口处主管道流量计阀门焊缝裂开有关。
“焊口开裂是在焊接过程中出现了小问题,从外观上是完全看不出来的。”刘景凤说,但是经过上千摄氏度高温的炙烤,小纰漏就惹来了大事故。“焊接是靠过程决定结果的”。
其实,不仅是焊接,技工岗位的很多工作都是“过程决定结果”。
张淑萍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去年她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银牌,被誉为“调色大师”,“其实,她成绩的背后是每一个细节的规范。”李不言说,张淑萍在比赛中“物品摆在什么地方”“工具怎么擦、用几块抹布”“用完东西应该摆放在什么地方”,等等。都进行了最为合理的设计,然后严格按照设计的规范去做。
“可能有人认为这个过程耽误时间,但是一旦所有细节都规范化了,这样的人会在工作岗位上迅速提升。”李不言说。
“‘分毫不差’是一个工匠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的科研和创新才是有根基的。”一位专家说。
老司机是老不开车的司机?
还要始终与行业最前沿紧密结合
当然,要成为“大国工匠”绝对不仅是做到动作规范就可以了。“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刘景凤说,“‘老司机’不能是老不开车的司机。”
刘景凤介绍,在焊接领域“一个手握证书的人,如果6个月不进行实际操作,那么证书就‘失效’了”。
这样的要求看似苛刻,但是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必须时刻与领域最新的技术最先进的技能保持连接。
但是,在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始终与最新技术、最新技能保持连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职业院校由教育部门管理,而行业发展由市场决定,所以,教育与行业发展大多时候是脱节的。”杨秀英说。
有业内人士介绍,国外一些技能强国的做法是,企业采用学徒制,很多企业为了自己的发展把职工送到学校去,所以,基本上不存在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
我们国家一些职业院校现在很重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到生产一线去的充分机会,不过,很多是靠老师跟企业的私人关系,而不像其他许多国家那样,在员工培训上,既有制度约束,又有实际鼓励。
除了最前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有一个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不能举一反三,缺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杨秀英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原理学得不够扎实。所以,有人认为,技能人才就应该直接放到企业中去培养,学校教育用处不大。
不过不少业内专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理论基础打牢了,学生才能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新技能。“技术应用越来越宽泛,3年时间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东西,所以,只能去粗存精,把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杨秀英说。
“学校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很重要,这个阶段是给人才打底色的阶段。”刘景凤说。经过规范的培养,底色打好了,他们在上岗之前就会拥有很好的职业素养,越来越多的打好了底色的技能人才涌向企业,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大国工匠的涌现才有可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