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底,刚刚初中毕业的我跟妈妈一起到美国旅游。通过海关时,美国海关工作人员用英语问妈妈问题,妈妈直接愣住,听不懂对方的问题,更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小声提醒妈妈应该说“No”,妈妈像发现救星一样把我往前推。当海关工作人员问到我妈妈的职业时,我不会用英语说“房管局”,只好用汉语说:“房、管、局。”
到美国的第3天,我们在曼哈顿岛参观时,到一家超市买零食充饥。我发现了一些印有鸡汤面条、牛肉土豆的罐头,还有一个印有面包图案的盒子,我每样都拿了一些。到了收银台,不会说英语的妈妈直接把钱包递给收银员,让她收银找零。我虽然会英语,但因为脸皮薄,怕美国人笑我说的是“Chinglish”(中式英语),便也没有开口。那两个罐头的确可以打开即食,但可笑的是,那盒“面包”原来只是面包粉。
当天下午在纽约第五大道,妈妈想逛商店,我却想上厕所,于是我们分头行动。我快步走向一个大楼寻找厕所,虽然看到了厕所标识,但是循着指示牌却一直没找到。我鼓起勇气用“中式英语”向一名清洁工问路,才找到了厕所。
回到广场见到妈妈时,妈妈在跟一个美国人聊天。很快,妈妈就卡了壳儿——她不会说“尼亚加拉大瀑布”。我在旁边也帮不到妈妈,因为我虽然会说“瀑布”,却不会说“尼亚加拉”。
“中式英语”遭遇尴尬的经历,让我比以前更加明白,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学好英语,将有助于我们拥抱世界、拥抱未来。
(作者简介:余清源,男,15岁,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高一学生)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投稿邮箱chinausa@ao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