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当在大商场里长大的孩子回忆起童年,脑海中浮现的也许是一样的招牌颜色、一样的滑梯高度、一样的童话情节、一样的老师面孔。而父母的形象,被虚化为一个视线焦点之外的模糊影像。人类的幼年需要一个用来崇拜的“偶像”,全知全能的“偶像”能告诉孩子为什么打雷会下雨、下雨要打伞。当你把这个责任推给大商场后,讲真,你和iPad屏幕上的汤姆猫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别。
大商场的功能正在发生演化,几乎一切商品都能网购的今天,总得有些什么能吸引顾客不得不亲自去大商场——比如,在大商场的某一层,往往整齐排列了各种儿童游乐场所、培训机构。
“家长平常都很忙,大商场正好迎合了这种社会节奏。周末带孩子去大商场,既满足了家长购物和聚会的需求,又为孩子找到了学习、娱乐、与其他孩子交流的地方。”中科院心理所张莉博士说,“这似乎是一举多得,也是大家都看到的好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商家和家长趋之若鹜。”
但是,如果把大商场作为周末活动的唯一场所,问题就来了。张莉认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游戏的同质化。商场里的游乐场所几乎都是一个模式,特别是连锁店,从颜色到游戏,任何一家商场的分店都一模一样。表面上,孩子无论到哪个商场,都能毫不费力地上手,但这其实阻碍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玩具的同质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其二,过度保护。大商场里的游乐场所为了保证孩子安全,做足了防护措施,孩子摔倒也没事。但这其实不利于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自然构建过程的培养,在身体层面上,这些场所使用的消毒用品也可能会引起孩子身体免疫系统的问题。
张莉认为,6岁之前的孩子更需要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孩子跌跌撞撞。尽管他可能会遇到一些小危险,甚至摔倒了会磕破皮,但这些对孩子身心的自然发展是好的,这也是大商场里长大的孩子所缺失的”。
其三,盲目早教。大商场里的培训机构的目的都很单纯——挣钱。比如,一个给孩子游泳的池子,都会有闪卡(一种早教方式,闪示卡片向宝宝快速传达信息)的存在,据说能锻炼孩子的短时记忆能力,自然,这也比单纯游泳要贵不少。对此,张莉有质疑:“人的短时记忆能力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然发展,很难说这种训练有什么效果。”她说,“很多培训机构目的是做成可复制的、好的商业模式就行,较少从专业角度考虑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孩子的童年就这样被商业化模式、被成年人的需求绑架了。而且这些培训机构一定会派老师做标准的程序化的表达,这对孩子的创造力也是一种束缚。”
其四,影响亲子关系。有的父母喜欢带孩子去大商场,其实是自己偷懒,把孩子往游乐场或者早教班一扔,自己就能干别的事了。但是,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这么做就减少了自己与孩子建立关系的机会,也使得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相对较少。
“在幼儿阶段,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关心和支持、知识和经验。而且这样的关系是一对一的,是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的基础。而亲子关系的疏远,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恰当的认识,觉得自己不够好,别人不愿意与我玩,不利于自信和自尊的建立。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这样的关照,就为将来出现心理问题埋下伏笔。”张莉说。
说了这么多,那是不是就不能带孩子去大商场呢?就像常有家长问张莉,能不能让孩子玩iPad?张莉觉得,这个问题不在于iPad本身,而在于孩子玩的时候,家长为孩子做了什么?
“上一代人在电视机前长大,这一代跟着iPad、智能手机长大,不让孩子接触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家长有没有对孩子正确引导,让他玩的同时,为他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并在保护视力等健康因素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自制力等。”
“同样,要不要带孩子去大商场也是这个道理。”张莉说,“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有没有在那里花更多时间交流,帮助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不是一扔了事。”
今年7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张莉十分赞同:“孩子需要在家庭中学会很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家长教育孩子,而是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有一定的育儿知识,具备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现状是,很多家长没有相关的教育理念,不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只要孩子没有严重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就随大流——带去大商场就是一种流行做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