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保护的主要问题在于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遗传多样性不足。因此,中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举措是大力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其主要途径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9月4日在美国夏威夷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从“濒危”降为“易危”,理由是大熊猫的野生种群在慢慢恢复。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比低谷时期(1985年到1988年)的1114只增加了750只,增长了16.8%,而且圈养种群数量从164只增加到375只。
随即,国家林业局发表了不同意见,称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仍需加大保护力度。理由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国家林业局的不同意见,看起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依据分别是:野生种群成熟个体数是否少于250只;野生种群分布区或占有区是否低于5000平方千米;过去10年或3个世代内野生种群是否出现大幅下降;野生成熟个体大于2500只时,今后10年降幅是否会超过20%;今后5个世代灭绝风险是否超过20%。只要满足5个标准中任何一个,就可以被定为濒危动物。
不过,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并非实质性改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物种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虽然极危、濒危和易危三个等级有一字之差,但都是受威胁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保护等级降低,原因在于中国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恢复起到了成效。
中国当然也认可这种成绩,但也充分看到了保护大熊猫的困难和艰巨。两个主要问题是,大熊猫还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等威胁,以及气候变化将会使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减少35%。从更深的角度看问题,中国林业局的观念和做法更适合中国动物保护的现状,并且符合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理念。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就有120多种(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更达上千种。
由于大熊猫在世界上有极高的知名度,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比较典型。相关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再引进工程,发展和壮大野生种群;开展驯养繁殖;进行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实施严格的法律保护,禁止或限制商业性开发利用等。
大熊猫保护的主要问题在于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遗传多样性不足。因此,中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举措是大力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其主要途径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当然,管理能力的提高、开展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也是保护大熊猫和其他濒危动物的有效措施,但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根本举措。只要人类给予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一个不受干扰的自然栖息地,濒危动物就有可能转为易危,甚至近危和无危。
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