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9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长征·触摸热血青春

那夜,送别红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菁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13日   01 版)

    “长征·触摸热血青春”10集H5系列作品

    日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于都河“长征第一渡口”旁,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树荫下玩耍。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8.6万余名红军告别父老乡亲,夜渡于都河跨出了长征的第一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李隽辉/摄

    80多年前,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1929年,红四军从井冈山来到瑞金,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苏维埃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一时间,红色故都到处是父送子、妻送郎参加红军的动人景象。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这首广为传唱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反映的送别场景是那么真实清晰。

    据这首歌的曲作者朱正本介绍,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

    1960年,时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词作家张士燮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

    朱正本接到歌词后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他说:“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整首曲子谱得相当顺畅,用时不到1小时。”

    在今天的沙洲坝中央军事博览园里,有一尊雕像格外引入注目,她仰望着前方,好像在等待什么人的归来。

    这尊雕像就是被网民誉为“史上最牛军嫂”和“共和国第一军嫂”的陈发姑。

    在红色故都瑞金,陈发姑送夫参加红军,真情守望参加长征的丈夫75年的故事,流传颇广。

    1894年10月,陈发姑出生在瑞金武阳区石水乡下山坝大屋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岁时,与从小一起长大、同样来自贫苦家庭的朱吉薰结为夫妻。当听到参加红军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翻身做主人时,陈发姑也动员自己的丈夫参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1934年10月,朱吉薰也随部队转移北上。

    临别前的那几天,陈发姑用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到集市上扯了几尺布,为丈夫缝制了一套衣服,做了一双布鞋。她很难过,但也安慰丈夫:“你放心走吧,我会等你回来的,一直等到你胜利归来。”送行那天,陈发姑来到区政府用歌声和舞蹈含泪送别丈夫踏上长征路。

    此后,风风雨雨, 陈发姑始终坚信,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而这一等就是75载。2008年9月12日,她带着无尽的期盼和遗憾溘然长逝,享年115岁。

    江西瑞金叶坪乡敬老院工作人员说,陈发姑最爱唱的就是那首《十送红军》。像陈发姑这样送夫、送子参加红军的故事在赣南老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飞夺泸定桥》的作者彭加伦,当年是红一方面军的宣传科长,参加了长征。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别》,里面就详细描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老乡们送红军的场景:“队伍出发了,红色战士一对一对地由各个村庄涌现出来,马声、担子声、剃刀摩擦声、步伐声、歌声,相互错杂着……红军家属和儿童团的小弟弟们,一堆堆地站在路旁欢送。他们手里有的拿着鞋,有的拿着食物,有的拿着银线等候他们的儿子、丈夫、哥哥、弟弟经过时做临别的礼物。”

    然而,对红军家属们而言,这一送别,就是一辈子。

    深夜,钟招子总是习惯坐在于都的老屋前,点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她10个儿子,8个参加红军,北上长征,从此再无音讯。

    在瑞金叶坪乡黄沙村的后山,有一片挂着名牌的松林。17名青年参加红军前,相邀每人栽下一棵松树。如今树已成林人未归。

    这是一支来自于人民的队伍。当年总人口240万的赣南苏区,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加赤卫队等支前作战的约60万人,占总人口的42%。今天,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10.8万余人,更多的烈士至今不知姓名,当年亲人送他们参军时的嘱托,已经伴随烈士的忠骨永远埋葬在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菁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13日 01 版)

图片新闻
习近平致信祝贺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召开
中国商业航天的时代正奔腾而来
以青年师生为中心 让青年师生当主角
2016中秋慈善义演晚会在京举行
那夜,送别红军
寻找互联网梦想+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