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中心像一间巨大的智能化工厂,车间顶棚高高的,搁得下两人高的农用机械车,摆得开能跟真人对打乒乓球的智能机器人。展区里最多的,还数3D虚拟展台和投影屏,各式各样智能制造系统的模拟效果,炫酷得像是科幻大片。
这里是科幻照进现实的地方,是全球制造业最前沿技术展示的所在,是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现场。
2016年4月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有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52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主办国德国的参展企业将近一半,而来自中国的参展企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50多家。
中国是这次参展企业第二多的国家,比今年博览会的伙伴国美国还多了三成。“CHINA”的标识,在展区中随处可见。
中国人和“中国制造”真的来了。武汉的e-works科技公司,已是第三次组织中国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来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考察学习。聚集在博览会现场的另一类中国人,就是专门来考察的企业主们。
“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考察团领队、e-works公司董事兼总经理黄培觉得,自己就像是在带队攀登全球科技创新的“珠穆朗玛峰”,而制造行业的本质大趋势,“在中国道听途说是学不到的”。
除了我国少数几家“过度宣传”的企业,大喇喇地给自己贴上了“工业4.0”标签之外,其它国家还没有哪个企业敢宣称自己已经实现工业4.0
德国达索系统公司的3D体验展台前,围满了e-works考察团的中国企业主,有的举着手机拍照,有的半张着嘴听呆了,有的满眼专注,直盯着展示屏。
达索系统公司是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农机企业Class公司共同参展的。在这次博览会上,它们合作展示了达索系统在农机设备企业中的应用。
借助于3D技术,两家公司实现了现实产品和虚拟产品之间的虚实融合。用达索系统模块化设计制造一套大型农机设备,整个过程体现出高度的可配置化,难怪会令人咋舌。
达索系统在前期设计中,就对产品进行了结构性拓扑优化。中部镂空,不但节省材料,结构的可靠性也并不受影响。拓扑优化完成后,看似复杂的零件,借助3D打印技术,很快就可以被完美制造出来。再加上所使用的碳纤维材料,过去8公斤重的零部件,现在只有1公斤。设计过程中还考虑了产品的可搬运性,让设备在运输时能够被折叠以节省运输空间。
有几位e-works考察团的中国企业主当场就下定决心,一回国,就要“主动推进自己企业的智能制造”。
“这就是以制造业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智能制造,”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解释,“经济危机之后,全球面临的产业发展问题是个共性的问题,德国的企业是根据德国自己的情况,提出了工业4.0这个新的发展方式。”
他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处于衰退状态,世界经济都面临一个问题——到底产业该怎么发展,而技术又该怎么发展。在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也面临这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2011年开始,德国一些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比如西门子,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跟德国的科技研究机构合作,要找到一个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推进方案。
所谓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从蒸汽到自动化到电子化,到如今的智能化。
西门子给工业4.0设了三个重要的门槛:首先要实现跨企业的生产网络融合,工业自动化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的对接更加无缝;其次是产品从设计到产生过程中,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最后,是实现人机融合,建立出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
包括陈晓明在内的一部分专业人士,并不完全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切实降临了。在他们看来,前三次工业革命时,蒸汽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电子技术,都是已经很成熟的技术,而智能制造,现在还远远没达到“成熟”这个程度,智能制造的未来究竟能够走多远,同样也是个未知数。
“工业4.0还是一个‘将来时’。”黄培说。他直白地表示,目前,除了我国少数几家“过度宣传”的企业,大喇喇地给自己贴上了“工业4.0”标签之外,其它国家还没有哪个企业敢宣称自己已经实现工业4.0。
身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黄培预计,起码要等到2030年,或许才会有全球最优秀的制造企业,真正开始步入工业4.0阶段。
陈晓明也更愿意认为,眼下发生的是一场科技革命,一场正在到来的科技革命。
这场科技革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却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辞旧迎新之际,阶梯式发展的速度和残酷。曾经复杂的加工工艺快要被3D打印技术逼迫得丢进垃圾箱,一批一批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正在淘汰旧的设备和旧的人,通信爆炸时代的物联网络铺设在地球上。新的技术和新的生活,正结结实实砸在许多人没有留意的地方。
据陈晓明介绍,当德国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了工业4.0之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专家们,开始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情况进行分析,把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报给了中央。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一个30年的规划的第一步,计划让我国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是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当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在国内外,这普遍被视为“中国版工业4.0”的计划。
然后,汉诺威的中国面孔突然多了起来。在这场工业科技的竞赛中,没有参赛者甘心落在后面。
“第一梯队是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第二梯队包括英、法、韩这些国家;中国整体上处于第三梯队中上游”
从汉诺威的展览中心6号区大门进去,沿着K51大道一路向里,是中国上海曼威网络科技公司的展区。108平方米的展台上,充满浓郁中国古风的荷塘装饰画印在投影屏的墙上,与屏幕上正在播放的尖端技术影像相映成趣。
曼威科技展示的,是一条自主开发生产的迷你智能生产线,也是曼威所要打造的智能工厂的缩影。在展区现场,用户可以用一台平板电脑,通过定制化电商界面定制一款礼品。成功下单后,后方的大屏幕上即会显示出一系列流程,包括供应链协同、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智能排产、智能制造等等。仅仅几分钟后,用户定制的小礼品,就会被捧到眼前。
“我们想让中国创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想告诉世界,曼威的个性化定制系统不容小觑。”曼威科技的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曼威对这次展会十分重视,备有宣传资料和名片,组织有序,分工明确,着装统一,还有专门负责解说产品的人员。然而大多数参展的中国企业,用黄培的话说,“展台很小,效果一般”。
比起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现状,也正如这次展会上中国企业展示出的水准那样参差不齐。德国工业4.0主要靠大企业推动,经历了从1.0到4.0的线性发展过程。而在我国,同时并存着2.0、3.0、3.5……
“从参差不齐的起点,要拔到同一个高度上去。”陈晓明苦笑。
他认为,仅从数量来看,中国已经是装备制造大国,这得益于我们“有个尽管并不完全合理,但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市场需求庞大,有一少部分技术也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比如航空航天、水力火力发电设备、高铁等等。
然而中国仍不是制造业强国。
很多人都听说过苹果手机的故事,一部手机,大部分部件,实际上都是在中国的工厂中制造,这部手机拿到美国,能卖到600美元,而中国的工厂只能拿到15美元。
“85%的装备我们都能造,只有15%我们造不了,但那15%的价值,是超过那85%的。”陈晓明把那15%,称作制造业中的自主核心技术。
今年年初,一个关于圆珠笔芯的消息让许多中国人吃了一惊。怎么看都不像是什么高科技产品的圆珠笔芯,中国的制造业无法生产。
圆珠笔笔端的碳化钨球珠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然而能够让这个小钢球在圆珠笔尖儿上稳稳当当转动的球座,则属于精密结构,涉及不锈钢特种钢材和其加工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全世界只有日本和瑞士掌握。
“我们在精密制造上还差得远。”陈晓明说。“企业总觉得,不就是一个圆珠笔芯么,又不重要。于是没人提供专门制造圆珠笔球珠的设备,没人提供检测,许多环节都没人提供,因为利润太薄,那就只能靠进口。这说明我们现在有个现代工业管理体系的问题,需要做产业规划,要做工业布局。”
他对记者历数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包括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不足问题,以及职业精神、行业管理、法律法规甚至社会氛围问题。
重新回到圆珠笔芯上来。造不出这个小东西的所有原因,都是中国制造业要在2025十年规划中去消灭的。
2015年11月8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苗圩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表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第一梯队是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第二梯队包括英、法、韩这些国家;至于中国……”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晓明语速慢了下来,但他很快打起了精神,重重强调:“三十年后,我们一定要站在第一梯队里!”
他认为,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在面临的困难、采取的手段方面都是相同的,工业包括若干门类,但二者都是以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不同之处在于,德国人在装备制造业上是强中之强,要的是保持绝对领先地位,而中国的目标是,要把我们的工业做得更大更强,“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有层次的,也更难更重”。
蒸汽革命成就了英国,电气革命成就了美国,信息革命延续了美国的领先地位,而今的中国制造2025,就看能不能把握住21世纪智能革命的机遇了
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30年后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不但要站在第一梯队里,还要能够发挥引领作用。
起初听到这个目标,陈晓明还有点儿犯嘀咕,他觉得“有点难”。直到最近,几个中国科技领域的重磅新闻,让陈晓明开始改观。
在新材料石墨烯的研究上,中国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在量子通讯卫星上的发展中国也不遑多让,中国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已经上天。这一回,中国跑在了全世界的前面。
“这些让我觉得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是很有希望的。”陈晓明说。
18世纪的蒸汽革命成就了英国,19世纪的电气革命成就了美国,20世纪的信息革命延续了美国的领先地位,而今的中国制造2025,就看能不能把握住21世纪智能革命的机遇了。
在今年的汉诺威工博会上,参展的中国企业中分量最足的几家,包括已经在手机市场上拥有大量用户的华为。
华为所展示的是其自主研发的物联网。那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智能网络,专门为工程机械制造商提供应用平台,以实现工程机械性能监测、健康评估、故障诊断、智能维护、使用培训、再制造、二手交易等方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机群优化调度等智能云服务。最终的目的,是全面推动工程机械行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
“我们愿意推动中欧双方在工业4.0标准方面的合作,致力于双方标准和市场的统一。”华为媒体部有关人士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的记者说。
参加e-works考察团的东莞某科技公司的老总已经决定,日后也要来汉诺威参展。他并不是唯一一个考虑这件事的考察团成员。
在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过程中,“供给侧改革”是个高频词。这一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正好与中国制造业的30年规划相辅相成。
陈晓明觉得,国家不但需要做产业规划和工业布局,还得好好重视产业基础教育,“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基础是教育”。产业发展和学科设置有匹配关系,而现在的中国,正在体现出人才培养结构和产业需求脱离的问题,属于“结构性失衡”。
当他谈起欧美学校中对待科学,特别是产业相关的科学学科时的重视,突然变得特别感慨。国内年轻人在专业选择时那种“什么好学学什么,什么赚钱学什么”的倾向,让他感到不安。
“青年人如果不关心中国机械制造业,不愿意投身这个行业,那我们还怎么发展呢?”陈晓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