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晚饭花》
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巷子里一个叫李小龙的男孩,喜欢名叫王玉英的女孩。巷子里的人家,一家家数过去,有一家姓夏。
“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我也曾经住过一条巷子,巷子里每户人家门口都种晚饭花,我们叫它地雷花,因为花籽像极了电影里看到的地雷。晚饭花白天缩成一小团,太阳落山才像亮开嗓门唱歌的人一样,盛开起来。夏天庭院深深,荷花更显得清冷高贵,然而桌上放的毛豆、芋头,又是那样家常,这是南方的中秋。北方的中秋,桌子上从来没有毛豆与芋头。
李安《饮食男女》
电影《饮食男女》是被一场场家宴串起来的家庭恩怨与温情。
家宴是厨师老朱不愿意舍弃的亲情,即使太太去世,自己失去味觉,他还是坚持在每个周末,做一桌饭菜,等孩子们回来吃。
这场家宴,像每个星期过一次中秋团圆节,拉近全家人情感距离的初衷,但抵不过每个人都想要飞得更高更远的现实。家宴,成了一种羁绊。
家是这样一种存在,远则思念,近则抱怨。老朱的3个女儿,先是小女儿勇敢地逃离,随后大女儿也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了,出人意料,第三个离开的是老朱自己,跟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友结婚。最后剩下二女儿,孤零零地待在老房子里,继续撑起家宴。
电影里每一次家宴,都堪比中秋节的团圆宴。从气氛到菜式,皆精雕细琢,中国人对于家的情感,永远与吃关联。父母的爱,在节日的一饭一蔬中。
杨绛《中秋》
是怎样的一轮圆月令先生如此伤感,她的晚餐大约与平日一样,清粥小菜,简朴自然,桌上多了一块月饼,窗外多了一轮圆月,于孤寂的人而言,这两个圆都多余。
人生已经残缺,更怕看到团圆。然而,在智者面前,能说什么呢?只有静静地坐在秋意渐浓的夜里,听凭风从过去吹往未来。节日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曾经给过去年少时的我们多少快乐,就能给今后的我们带来多少悲伤。
“忽见窗前月玲珑,秋风竦竦吹病松。心胸郁结人知否,怀抱凄清谁与共。离合悲欢世间事,阴晴圆缺凭天公。我今无意酬佳节,但觉凄凄秋意浓。”
这首《中秋》,是杨绛先生2010年中秋节写的。彼时,钱先生与女儿钱瑗已经走了两年多,旧居中的“我们仨”只剩下“我一个”。
杨先生智慧、坚强、豁达,与世无争,即使在《我们仨》里,遇到女儿与丈夫相继离世的大恸,她也只是心里多了一只眼睛,流血,眼睛里却没有一滴泪。
蒋雯丽《我们天上见》
“文革”时期,小女孩的父母“支援边疆建设”,10年都没有回家看过女儿,女儿就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姥爷相依为命。没爹没妈的孩子处处受人欺负,姥爷努力呵护她,给她布娃娃。当她孤独的时候,就抱着自己的布娃娃躲进衣柜。
每个小女孩都有衣柜里的孤单岁月吧。漫天大雪中,姥爷给女孩一把伞,自己戴上帽子,他在前面走,撑着伞的小女孩在身后,踏着他的大脚印。因为有了雪地里这串大脚印,即使在大雪天出门,也不知道害怕了。
相依为命的中秋节,该怎么过?那个年月的许多节日都被淡化了。过节要花钱,在那样一个偏僻小山村里,花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月饼。但无论穷还是富,赏月是免费的,亲情如月光一样,即不需要金钱加持,也不会因生活困苦而暗淡。
特别希望能够穿越到那个年代,给小女孩和她的姥爷送一盒月饼。月饼因为热量高,如今越来越被想要保持体型的年轻人嫌弃。成年人吃月饼已经不是以个为单位,而是以块为单位,一个月饼至少切4块。只有孩子,还能开心地拿起一个月饼,像啃一只圆月亮一样,把它吃完。
尚敬《武林外传》
总有些电视剧是一代人的回忆,转眼之间,《武林外传》已经播出10年了。第40集中“庆中秋好梦一日游,历磨难客栈重聚首”温暖了好多人。
佟掌柜、老白、无双、郭芙蓉、李大嘴……一群没有家的人,聚在同福客栈赏月过中秋。席已散,酒正酣,不知谁开了头,大家一起幻想如果当初没来同福客栈,如今会在哪里赏月,又过着怎样的人生。
这个游戏有趣。如果月圆之夜,除了有月饼和狼人,还有后悔药与忘情水,你会选择在现有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还是吃下后悔药,喝了忘情水,开始另一种人生?
我们想象的人生,永远比现实的精彩。现实是吃月饼一定会发胖,中秋节过完还是要上班。不过,中秋节如果除了大吃大喝,还能一起憧憬一下“如果有来生,路会怎样走”,其实是比吃饭、赏月更有意义的事。
走另外的一条路会怎样?也许更好,也许不好,幻想结束,回到现实,唯有金樽空对月,只能把眼前的路,踏踏实实走得更好。
对了,如果真去同福客栈的中秋宴,别忘了找各位大侠要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