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注册医师290多万人,还有143万乡村医生,他们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力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中美健康峰会上表示,“2014年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1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20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41人。我国卫生人才总量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人才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的结构和区域的分布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雁灵认为,面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职业环境的急剧变化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对医疗保障服务的要求不断增长,但医务人员缺编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繁重。
其次,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公众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值很高,但医学科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挽救所有患者生命的水平,或者不能使患者完全康复。这也导致了一些患者在特定情景下容易出现对医务人员冒犯的行为,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
第三,不良的情境因素长期刺激,使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了负面影响。医务人员面对的是躯体与心理存在着相应障碍的特殊人群,患者与家属痛苦焦虑的情绪,包括失去家人的悲痛,这些负面的情景因素会导致医务人员的消极情绪出现。
第四,家庭负担也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医务人员也是社会和家庭中的普通一分子,同样会受到家庭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世界范围内,医生都是备受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我国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张雁灵说。
要确立人才强卫、人才强院、人才强基层的发展方针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5年1月启动了为期3年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6年1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受国家卫计委委托,对全国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状况进行连续三年的第三方独立评估。第一年评估数据显示,50.8%的被调查医护人员感到工作负荷过重,其中医生群体为64.5%。超过40%的被调查医生日工作时间多于10个小时,仅有33.6%的被调查医护人员感到自己的睡眠充足。超过90%的被调查医护人员认为自己遵守了职业操守,25.9%的被调查医护人员表示自己去年曾经主动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垫付过医药费。21.6%的被调查医生对当前的薪酬满意,78.4%的被调查医生认为现行补偿制度没有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只有38.5%的被调查医护人员认为“从事的职业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48.7%的人认为薪酬待遇是影响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中国医师协会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医师职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医生的压力来源前三位是:工作量特别大(占76.5%),患者期望值太高(占72.71%),医疗纠纷多(占71.76%)。在医生对自己收入满意度来看,65.9%的被调查医生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
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委托中国医师协会进行医生薪酬制度及职称制度的研究,今年,卫计委再次要求中国医师协会进行医师薪酬指数的研究。张雁灵说,“8月初,我们起草了医务人员薪酬的调研报告,已经正式提交了国家卫计委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建设健康中国,需要确立人才强卫、人才强院、人才强基层的发展方针,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积极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激发人才的活力,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围绕医务人员的需求创造条件
要充分发挥卫生人才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主力作用,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讲话中,对医务人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他强调,要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要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张雁灵呼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围绕医务人员的需求创造条件,在外在因素上进行调整,改变不合理的薪酬、编制、职业环境、教育培训等体制机制问题。“我们建议要加强媒体约束,反对不实的报道,提升医护人员的形象,营造良好的卫生人员发展环境。我们积极行动,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优秀的人才典型,激励先进,弘扬正气,让更多的医生安心从医,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医,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向往从医,进一步形成广大卫生工作者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我们大力倡导广大医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关注注重人文关怀,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服务本领,努力为人民看好病、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