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标志性的白色厨师服,罗上海左手熟练地挑出面皮置于掌上,右手迅速用筷子夹起肉馅均匀摊开,再轻轻一捏,一个有细密花纹的蒸饺便“诞生”了,这是9月11日发生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客家小吃培训中心的一幕。
来自宁化淮土镇淮阳村的罗上海因生过一场大病而导致贫困。当他看到同村人参加了客家小吃免费培训班,并开了家小吃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后,他也忍不住报了名。“有了一技之长,脱贫指日可待。”罗上海信心十足。
宁化县是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红军长征4个出发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苏区广泛开展扩红支前突击运动,广大苏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大力支援前线,是中央苏区的扩红支前重点县,也是诞生红军的故乡。
过去是革命战斗前沿的宁化,如今成了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
“宁化客家小吃品种多,具有就地取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营养均衡、风味独特等特点,具备发展小吃产业的基础。”据宁化县委书记余建地介绍,2012年3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发展客家小吃的部署,成立了宁化县客家小吃领导小组,下设小吃办。
2012年8月,宁化成立客家小吃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开展免费培训,从创业指导、服务礼仪、小吃制作等方面对创业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学员可获得由国家人社部门颁发的中式烹饪初级、中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2015年,宁化客家小吃培训基地升级为宁化县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解决创业人员的资金问题,当地还出台了一系列贴息贷款和补助等扶持政策。
当地石壁镇江家村村民陈伟光原本在城关一条小巷里经营一家小吃店。2015年6月,8岁的儿子被开水烫伤,虽救治及时,却欠下20多万元的债务。由于小吃缺乏特色,味道一般,加上场地小,人流量不大,小吃店一度濒临歇业,生活举步维艰。
在被村里列为贫困户后,宁化县扶贫办、小吃办帮他办理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并联系到了位置更好的店面。“在免费参加客家小吃培训后,我学到了特色小吃制作技术,还取得了中式烹饪初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老陈告诉记者,目前小店经营特色小菜、传统面粉、风味主食等客家小吃,由于味道正宗,回头客相当多,生意好的时候月收入近万元,早就脱离了贫困户行列。
事实上,发展客家小吃只是当地借助特色产业开展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宁化县曹坊镇三黄村区内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12亩、林地8000多亩,地势平坦,适宜种植山药。村民黄桃金办起的三星山药合作社目前已有180多户加入,今年预计种植1000多亩,产值能达到800万元。
“生活从黑白进入到了彩色。”曾经的贫困户冯玉平感慨说,在2012年入伙合作社后,他们一家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之前种植水稻,每亩收入500元左右,现在种植山药,每亩有超过4000元的收入,去年就实现了脱贫。“冯玉平指着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自豪地说,家里的生活就像从黑白电视升级到彩色电视一样,每年都有新发展。
在曹坊镇的石牛村,当地村民则种起了辣椒。王中王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赖富标介绍说,宁化的辣椒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该县种植辣椒近千亩。上世纪60年代中期,该县辣椒种植面积更是突破了3000亩。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烟叶种植兴起,宁化牛角椒没落了。看到自产自销的模式已经无法拓展更宽广的市场,宁化县委县政府决定引进新的辣椒品种,并选择了适宜的重庆石柱红朝天椒。
“有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辣椒,如今销路再也不愁了。”赖富标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们参加了重庆的辣椒订货会,与一家火锅调料企业签订了1000多吨的鲜辣椒销售合同。
据介绍,宁化县把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作为推进精准扶贫、提升脱贫“造血”功能重要工作。作为农业大县,宁化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薏米、河龙贡米、油茶、小黄瓜、辣椒等多个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就业和发展生产,增强自我脱贫能力。截至目前,建立了10万亩河龙贡米基地、18万亩淮土油茶基地、5万亩宁化薏米和6个贫困村獭兔养殖基地。
不仅如此,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曾经的革命老区宁化也在积极融入其中。据了解,宁化县建起了一座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以政府为主导,以电子商务为主线,以电子商务企业园区聚集为中心,以新兴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特征,以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为重点,构建包括电子商务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最大程度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解决企业培训、创业、孵化、仓储、金融、市场咨询等问题,打造一条龙的商业产业链,形成电子商务企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