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一学生课题组所做的调研显示,大学生信贷意愿与家庭经济情况和个人金融专业知识水平成正相关,与年龄成负相关,社交平台是信贷平台提高知名度的潜在宣传源。
这项调查以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医药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7所广州市高校的256名在校学生为对象。该课题组根据受访大学生不同性别、不同消费能力、不同消费习惯及不同专业知识水平,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受访大学生都有意愿尝试网络信贷,其中金融类和艺术类学生意愿最为强烈。在选择网络信贷的受访大学生中,超过半数的偏好原因不是基于消费选择和长远规划,只是短期缺钱,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出现最后还不起钱的情况。”该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2014级本科生李舒雯说。
调查显示,超过20%受访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广告和亲友推荐了解网络信贷,10%则是通过传统媒体广告、线下营业网点、平台宣传发布会及对方公司工作人员了解网络信贷,7%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了解网络信贷。课题组还了解到,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购买电子产品、旅游和学习,所需贷款额度都不大,集中在5000 元以下。在进行贷款额度选择和分期选择时,贷款额度的大小与分期数的多少呈现高度一致性,即贷款额度越大,选择的分期越长。
在对网络信贷平台信任程度的调查中,有近一半受访大学生信任度在中等偏上,同时还有不居少数受访大学生对网络信贷信任度极低,甚至对网络信贷“非常反感”。在信贷渠道方面,愈40%受访大学生选择电商平台,10.58%受访大学生考虑到除电商之外的其他网络金融机构。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网络信贷意愿与家庭经济情况和个人金融专业知识水平成正相关,与年龄成负相关。
通过调查,课题组得出初步结论,多数大学生收入偏低或几近于无,不会将贷款消费作为长期的习惯。大学生贷款消费的主要原因是一段时期内资金周转困难又羞于向父母索要,从而选择了网络信贷。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林江教授认为,基于P2P模式的网络信贷平台借由协议利率放贷,每笔交易金额较小,一般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风险相对可控,有助于大学生群体解决交学费、购书等一时之需。但若大学生将其用在购买超出自己消费能力和还贷能力的商品,鉴于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无固定收入来源,通过打工还贷必然会影响正常学习,而选择让父母还贷,意味着转嫁负担,使一些本身不甚富裕的家庭陷入经济困境,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