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座椅上的A·拉德万斯卡扯下肩上的毛巾,准备继续冲击她在本届中国网球公开赛最终获得的女单冠军时,几乎同时,她身后穿黑色制服的随卫人员松开叠在身前的双手,齐步朝场地角落走去,然后摆出跨立的姿势。
从本届中网开赛到今天落下帷幕,“只要有比赛,就要求场地每个90度角上有一名随卫,且这4个角上的人视线中必须有另外3人。当球员坐到休息区,随卫就要站到球员身后和球场的固定位置,一个面向球员,一个面向看台,保证最大程度地控制全场。”据中网赛事组委会安保交通部副部长王颖彦介绍,这是中网所有比赛对随卫的“标配”。
随卫人员通常被称为保镖,在整个赛事中,他们算得上和球员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可随卫并不能与球员过多交流,“注意力都在观察和判断现场情况,脑子里转的全是风险预判和应对措施。”中网组委会安保交通部经理张存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对随卫来说,这种状态从球员飞机落地的一刻便得“上紧发条”,然后伴随他们完成对球员从接送机、入住、训练、签售、采访、比赛甚至私人事务等环节的全程保护。因此,在王颖彦看来,“一旦随卫工作状态下降,对赛事影响极大,这个岗位对中网而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重要。”
但中网的安全运行光靠随卫远远不够,比赛期间,国家网球中心上午10点开园,公安和保安力量大约7点就已经到位。“早期,中网动用的安保力量高峰时能比现在多1/3,因经多年磨合,我们的队伍50人已经能干好100人的活儿。”张存光还有一个身份是伟之杰安保集团国内服务中心总监,据他介绍,从2004年首届中网起,公司就从提供球星护卫工作起步,至今已全面负责中网的安保工作,“而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随着赛事的成熟有了变化。”
2004年,中网起步于北京光彩网球中心,尽管那年,郑洁在法网打进十六强,李婷/孙甜甜赢得中国网球史上首枚奥运会金牌,可对于一项刚起步的赛事而言,“热度”仍是巨大考验。张存光记得,当时有随卫护卫一名顶级球星前往训练场,“整个途中愣没见到粉丝”,好不容易有一个小朋友拿着网球索要签名,可球星签完之后,孩子抬起头问随卫:“叔叔,他是谁啊?”张存光说话的表情像是回到那片空旷的场地,“很尴尬啊。”
但同一年,李娜复出,也为她此后对中国网球的影响力埋下伏笔。“一开始真冲着看球来的人不多,很多是不懂网球、来充场面的,由于观众不懂规则、观赛时容易犯错误,我们一加制止就会产生矛盾。可李娜在澳网、法网打出成绩后,懂网球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的观众大多都有观赛常识,相对好管控些。”可张存光强调,比观众成熟度提升更快的是观众数量,“人流量大了,风险自然提高。”
2009年,中网由北京光彩网球中心迁至国家网球中心,随场地一起升级的还有赛事的商业活动、信息服务等平台,球迷在赛场外接触球星的机会也大大提升。“危险有时是看上去‘温柔’的东西造成的。”张存光所说的“温柔”正是球迷对球星的追崇,“追星看上去是善意的,可一旦善意扎堆、达到极端,控制不好就是安全隐患,最终出现踩踏、集体性冲突等难以把控的局面。”
这样的“危险”,张存光和名将德约科维奇一同经历过。2012年中网,已两夺中网男单冠军的德约科维奇在中国有着大量的粉丝,“通常他去训练,都会为他配备4名随卫的最高配置。”张存光回忆,“那天,小德可能没想到有很多球迷,没吱声就自己去C5球场打球了。”知道消息后,张存光马上带人前去护卫,看见塞尔维亚人正被球迷围住要签名,于是就“冲进去护着小德走”,可退到台阶上,小德仍坚持为球迷签名,张存光只能挡在最前面把本子一个个递到他面前,可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张存光突然发现身前的护栏已经开始倾斜,于是猛地把小德推向其他几名随卫,护栏应声倒下,砸在了张存光的右肩上,“幸好小德安然无恙。后来的比赛,我说不能再签了,他就很听话,甚至还学了中文,会笑着对球迷说‘别挤,别挤’。”
在赛事不断寻求升级的中网,除了有更多“风险”将考验安保队伍,在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警察工作部安全防范系主任杨春看来,安保的意识和态度也是一种考验,“随着中网越来越成熟,观众在赛场能发现穿警服的公安几率也在减少,一方面,大型活动的安保逐渐社会化,另一方面,要开始向国际化转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观众享受比赛。”
杨春提及的“享受比赛”,本届中网赛场上高频率出现的女随卫正是一道风景。“早期的赛事没有女随卫,后来为方便女性球员的随卫工作,偶尔会配备。但G20峰会后女随卫成为亮点,我们就加大了女性比例,结果发现对调节赛场氛围、甚至在化解冲突等方面,她们有很大优势。”张存光介绍,女随卫这支只有十多人的队伍,大多来自部队和北京体育大学,甚至不乏军嫂,高素质和亲和力将让她们有更多机会在未来亮相中网,“我们的口头禅是‘100-1=0’,意思是工作容不得半点差池,但对随卫而言,要求不仅于此,还有很多要掌握尺度的地方,既要保证安全系数,又不能对球员造成压力,技术含量可不小啊。”
本报北京10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