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创业获得贷款不易,但农民对近来新兴的小贷公司如阿里小贷、京东金融等一无所知。”这是今年上海财经大学学生深入乡村调研获得的一项结果。
从2008年至今,每年暑假,上财的学生都要走进农村,就一个特定的、农村经济相关主题进行调研。这项调研,被称为“千村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1000多个村寨、近万个农户家庭,旨在通过专业的社会调查获得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数据资料,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供国家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今年的主题是“中国农村创业现状调查”。2188名学生组成1472支队伍,暑假期间奔赴全国1500个村寨,完成各类问卷访谈3万余份。财政学大二学生蒲冬梅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参与调研。5天时间,她所在的团队走访了4个镇10个村,共完成156份问卷。
这一过程中,蒲冬梅产生的一个感性认识是——农村青年人才的严重流失,影响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南江县常住人口大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高中毕业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农民返乡创业率在3%以下。”当地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黄牛养殖、核桃和金银花种植)为主,第三产业(旅游)为辅。很多村民靠养牛为生,但因为缺乏资金,只能小规模、非规范化饲养。
令学生们感到意外的是,农民们竟然不知道除了用房产等抵押向银行贷款,还可以用信用向阿里小贷、京东金融等新兴互联网融资渠道贷款。“调查显示,村民对这些新兴金融业态基本不了解,也从没接受过相关培训。”蒲冬梅认为,一切问题的源头就在于“没有懂互联网金融的年轻人”。农村创业贷款,这个曾一度被她认为挺容易解决的事儿,到了南江县,就成了一道过不去的坎儿,“没有年轻人,不懂得运用互联网金融工具,也不懂得怎么通过电商把土特产卖出去”。
“千村调查”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农村金融实践,而且也让他们对农村现状、中国国情有了认识与思考。
上财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刘莉亚多次带队到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刘莉亚介绍,上财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市,少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境也比较好,“千村调查”能让这些学生看到与电视新闻里不一样的农村。在调研过程中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调研细节是,学生们主动找理由支开陪他们一起调研的村干部,偏离村主任为大家设计好的调研路线,自己一户一户找村民调研。“他们发现,村民在村干部在场和不在场时对调研问题的回答,在态度和答案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认为村干部陪同,会对数据真实性产生影响”。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到农村去,究竟能给“高高在上”的金融学子带去什么?这些毕业后将在上海外滩、陆家嘴金融城工作的学生,在校期间去农村调研究竟有什么用?
“他们能接触到农村第一线的金融实践,而不仅是课堂上的‘故事’。”刘莉亚说,以农村征信问题为例,老师在课堂上会向同学们介绍在这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全国多地推广的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能给农村百姓带去“信用贷款”福音。但到了农村,同学们通过调研发现,政策的落地情况并不乐观,“无论是当地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还是镇长、村长、村民,都不知道或不太了解这个事儿。”一名购买了农业保险的村民,在经历过一次“痛苦的”理赔之后,对农业保险彻底失去了信心,“贷款困难、理赔困难,这些情况不去现场,根本无法知道”。
刘莉亚说,尽管调研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学生们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传统金融机构到底有没有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农民又了解多少?造成东、中 、西部农村巨大发展差异的,除了资源,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在一线调研得到的“选题”,刘莉亚说,要比坐在图书室里浏览公开数据作分析,来得精准,“我们做金融研究,一般都是基于公开数据,有时候还要购买昂贵的数据库,但田野调查得来的数据,更接地气,更真实”。
“千村调查”也成了用人单位面试上财学生时的必选问题。上财毕业生、民生银行零售客户经理王若彤告诉记者,她在面试时,面试官就对她所做的“千村调查”项目颇感兴趣,“在面试官心里,到农村去调查过的学生,动手、实践、综合考虑问题能力更好一些。至少撰写文章方面,有优势”。
直到现在,已经工作一年多的她,还是保留了“千村调查”时留下的好习惯,“凡事不能光凭想象,一定要去看看,了解好需求和实际情况,再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