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科学现场

制糖业的“甜蜜陷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高珮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2日   11 版)

    马来西亚20名救援人员将一名重约317千克的病态肥胖者拖上一辆卡车。33岁的Sia Chie Herng每天吃30碗小吃,可以吃光几十个奶昔和冰激凌。但他在一个周末忽然动弹不得。消防队员出马,需要20人将他抬上巨大的木板送入卡车。视觉中国供图

    在电影院里抱着爆米花和可乐欣赏大片是桩美事,但很少有人意识到,330毫升可乐里有35克糖,而消耗掉它们带来的卡路里,需要快走3英里,而且锻炼还会增加食欲。

    减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腰间赘肉成了无数人的心头痛,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健康的一大“杀手”。但人们往往谈“脂”色变,却对高糖食物放松警惕,一个美国人一年就要吃掉30多公斤糖。人们对糖类不同寻常的“留情”,与美国长达数十年的食品政策、科研成果不无关系。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披露了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员克里斯汀·卡恩斯发现的内部文件,揭露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制糖业“刻意操控”营养学研究,淡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却将饱和脂肪推出来“背黑锅”的故事。

    尽管被“妖魔化”的饱和脂肪并非完全无辜,但半个世纪以来,制糖业以科学的面目粉饰真相,任由“甜蜜的毒药”逐渐侵蚀人们的健康,仍然令世人震惊。不过,这就是故事的全部吗?

    “食品公司操纵了公众的味蕾”

    8岁那年,纽约大学营养学教授玛丽昂·内斯特尔在佛蒙特州参加夏令营时第一次亲口品尝到新鲜的菜豆,那种“甘甜爽脆和来自太阳的温度”,让这个来自纽约贫困家庭、只吃过罐装蔬菜的女孩深深迷恋。

    但女儿在营养学领域的深厚造诣,没能让习惯了垃圾食品的父亲摆脱“甜蜜的毒药”。他身高177厘米,体重却有158公斤,肥胖成了他的催命符。

    美国制糖业操纵科研的丑闻被披露后,内斯特尔愤而拍案。“这简直骇人听闻,从没见过如此明目张胆控制研究结果的。”她告诉《纽约时报》,“科研不应该是这样的,食品公司操纵了公众的味蕾。”

    和内斯特尔不一样,身材瘦弱,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的克里斯汀·卡恩斯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讨伐一个庞大产业的“堂吉诃德”。但2007年在学术会议上听到主讲人言之凿凿声称摄入糖分与慢性疾病没关系时,她还是震惊了。她辞掉牙医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研究,专攻制糖业对公共政策和科学研究的影响。

    2011年以来,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的卡恩斯在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其他图书馆档案中,找到了2000多页往来信件和内部文件。在这些被《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披露的文件中,哈佛大学营养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斯戴尔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马克·赫格斯特德如何与制糖业高管暗通款曲,全部昭然若揭。

    上世纪中叶,心脏病在美国男性中导致的高死亡率,引发了对风险饮食因素研究的热潮。糖类和饱和脂肪,被科学家视为最有可能的“罪魁祸首”。

    根据被披露的文件,当时的美国糖研究基金会副主席约翰·希克森敏锐地意识到,风险和机会同时降临了。如果能说服美国人接受低脂饮食,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用饼干取代奶酪作为零食。他预计碳水化合物将从脂肪那里夺回20%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糖类的人均消费额将增加超过三分之一。这笔意外之财,是个足以打动精明商人的天文数字。

    1964年,希克森计划通过“合法的科研项目”扭转舆论“对待糖的消极态度”,并在这场跷跷板般的拉锯战中,巧妙地将黑锅甩到对手头上。

    为了完成计划,希克森邀请包括赫格斯特德、斯戴尔在内的3位哈佛大学科学家撰写评论文章,目的只有一个——说服美国人接受低脂高糖饮食,增加糖类的市场份额。为此,他付出了6500美元酬金,相当于如今的4.9万美元。

    合作进行得异常顺利。这些科学家不仅目标明确地强调脂肪和胆固醇是心脏病的诱因,将糖类称为“只会引起蛀牙的卡路里”,还经常就草稿中的细节进行讨论。越来越多新发表的研究成果提出,摄入糖可能导致心脏病,赫格斯特德十分尽职地随时返工予以反驳。论文最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前,希克森的满意之情在信中展露无遗:“我非常确定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期待它变成铅字。”

    正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学者斯坦顿·格兰兹所说,美国糖研究基金会的手段堪称高明,这种发表在顶尖科学杂志的论文,往往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整体方向。

    这篇论文发表后,关于糖类和心脏病的讨论逐渐平息,低脂饮食却获得了一些健康权威专家的背书。1977年,赫格斯特德参与起草的美国联邦政府第一版膳食指南中,提醒人们减少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摄入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却对糖的影响只字未提。这种观念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这是市场营销,不是科研”

    47岁那年,父亲患心脏病死亡,烧断了内斯特尔心里最后一根“保险丝”。她跟大型加工食品和饮料公司开始了漫长的“死磕”,甚至被贴上了“歇斯底里、激进、反加工食品狂热分子”的标签。

    为期一年的非正式调查中,内斯特尔无数次地看到“刺眼”的利益关系。她只要看一眼论文标题,就能判断哪些营养学研究成果是由业界资助的,“实在是太明显了”。她觉得自己不能再保持沉默了。

    她在个人博客“食品政治”上统计分析了168项由食品业界资助的营养学研究成果,其中156项研究都得出了有利于资助者的结论,比例超过90%。正如她在博客名称中暗示的那样,“一切都是政治”。

    美国国家猪肉委员会赞助的研究成果声称,早餐摄入更多蛋白质的人,可以更好地管理体重。核桃种植商资助的研究成果认为,“使用核桃能帮助病人摆脱糖尿病困扰”。今年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声称,喝葡萄汁会对大脑产生促进作用,提高认知功能和驾驶表现,赞助者当然是一家葡萄汁生产商。

    长期从事营养学研究的内斯特尔十分清楚,很少会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某种特定食物对人类的健康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影响,但她的发现并非个例。在与糖类相关的产业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据《纽约时报》报道,可口可乐曾成立名为“全球能量平衡网络”的非营利组织,在2010年至2015年斥资1.328亿美元赞助科研人员,试图淡化含糖饮料和肥胖之间的联系。路易斯安那州潘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去年宣布一项大型研究成果,称缺乏身体锻炼是全世界儿童肥胖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研究也是由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

    过去10年间,美国饮料销量每年都在下降。为了挽回颓势,碳酸饮料巨头试图通过“强有力的证据”诱使公众相信,摄入糖分与肥胖毫无关系,防止体重增加的关键不是“管住嘴”,而是“迈开腿”。它们还试图让消费者相信,添加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比水更有利于减肥。

    今年6月,美联社揭露,代表雀巢花生酱夹心巧克力、好时巧克力和彩虹糖的糖果贸易协会赞助科学研究,声称“吃糖的儿童比不吃的体型更纤瘦”。美国果汁品牌POM Wonderful则投入3400万美元赞助石榴汁研究,将其包装为能预防疾病的健康饮品。

    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综述分析指出,独立经费的研究往往发现喝汽水与不良健康后果相关,而那些由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美国饮料协会和制糖业资助的研究成果,得出正面结论的几率是前者的5倍。

    “你选择这些食物不是自主的,而是被灌输了一种理论,认为它们是正常、合理的。”内斯特尔总结说,“这不利于营养学研究,也有损公众对营养科学的信任。这是市场营销,不是科研。”

    并非只有制糖业受益于对脂肪的妖魔化

    多年的追根究底让内斯特尔树敌无数,也早已习惯了企业与科学界的种种私下交易,但她心目中的“营养学界英雄”赫格斯特德涉嫌学术腐败,仍然令她感到震惊。

    50多年过去了,几位被卷入丑闻的科学家和糖业高管均已去世,他们当时的心境也早已无从得知。但《洛杉矶时报》指出,真实的情况也许微妙得多,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其视为金钱交易并不恰当。

    事实上,从上世纪50年代起,许多科学家发自内心地相信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是心脏病的主要诱因,赫格斯特德堪称其中的旗帜性人物。在接受制糖业的研究经费多年前,他就撰写过大量相关文章,一笔称不上巨款的金钱,恐怕很难让他昧着良心动摇自己的观点。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生杰森·布洛克直言,政府为营养科学提供的科研经费相对不足,许多科学家没法为自己的研究争取到政府资助,自然转向了别处寻求资金。大量资金缺口的存在,必然使食品公司和行业团体得以“趁虚而入”。

    问题在于,那些对食品公司有利的观点,显然更容易吸引更多业界赞助的研究经费,从而更容易通过企业的营销渠道影响大众。即使某些观点在学术界只是少数派,企业仍然可以将其抬高到主流地位。同样,某些问题也更吸引研究者探索,因为业界对它们更感兴趣。

    对于科学家和业界来说,这似乎是个双赢的局面。但糟糕的是,当这些被经济利益绑架的科研结果影响国家政策时,消费者还能够相信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呢?

    直到今天,人们才开始逐渐意识到糖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流行病学报告指出,摄入糖分过多可导致代谢综合征、腹部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进而增加患Ⅱ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癌症和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今年8月,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一份报告,建议两岁以下儿童不额外摄入糖分,两岁以上儿童从糖类中摄取的热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0%。如今的人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反糖”时代。

    糖毫无疑问对健康有害。但在消费者被误导、肥胖和糖尿病剧增的数十年里,美国人饮食习惯变化包括从脂肪到碳水化合物、从动物油到植物油、从蔗糖到甜味剂,并非只有制糖业受益于对脂肪的妖魔化。

    从1965年到2011年,美国人减少了25%的脂肪摄入,增加了超过30%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其中面粉和谷类产品消费增加了41%,玉米制品消费增加了183%。许多行业仍在试图操纵营养学研究,当人们逐渐意识到糖的危害,下一个“甜蜜陷阱”也许就在前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高珮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2日 11 版)

制糖业的“甜蜜陷阱”
远方的迷人传说
和机器谈恋爱是道德的吗
摩尔定律新救星
鸽子脱盲实验
鳕鱼追求“门当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