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24小时不打烊书房铸就温州城市文化新地标

“城市书房”就是居民“精神粮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8日   02 版)

    24小时全天候开放,无人值守,面向所有人群免费借阅,目前温州已开了17个这样的“城市书房”。这些老百姓家门口的“书房”,不仅是温州一个温暖的文化符号,也成为温州城市新的文化地标。

    “城市书房”是温州市图书馆借鉴台湾诚品书店做法,在市区建立的公益性阅读场所。据介绍,开设的初衷是为了满足读者夜晚阅读的需求。

    2014年年初,因为旧城改造,温州市图书馆迁入新馆,位于市中心的老馆作为分馆继续使用。但此后,图书馆工作人员经常接到电话,要求延长开放时间。“到了晚上八点半闭馆时,常有读者恋恋不舍,抱着书本不愿离开。”温州市图书馆馆长胡海荣说。

    当年4月,图书馆索性尝试将老馆改为24小时运营,“反响之好,出乎预料。”胡海荣说,30多个座位常常座无虚席,又要求增加座位。“原来很担心夜间会有市民来打牌、闲聊,后来看,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目前,17家“城市书房”分布在鹿城区、瓯海区和龙湾区等。据悉,年底前还将有8家投入使用。

    这些“城市书房”面积大多在150~300平方米,配置8000~3万册图书。这一间间“城市书房”布置也十分温馨,如果不是因为有满架的书籍、小小的书桌和一个个埋头阅读的读者,这里更像是一家家的咖啡馆:橱窗式落地玻璃,实木桌,布艺椅,橘色大灯……装修风格上,各“城市书房”也因地制宜凸显个性化,有的简约,有的美式,也有传统中式风格的。

    书房大多设在一楼临街处,基本分布在人流密集的区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也是为方便读者就近阅读而作特意要求选址的,“书房体量不大,突出小而精,目的是让市民一走进书房,就有读书的欲望”。

    “城市书房”图书由市图书馆每周定期调配,无人值守,利用信息化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图书的自助借阅。市民只要凭市民卡或借阅卡,所有人都可以随意进入,30秒可完成自助借阅,还可实现办证、借阅、续借、还书等全自助功能,并在“城市书房”间通借通还。

    在安全防范上,“城市书房”由相邻单位或合作单位保安兼顾,并安置摄像头实时监控。书房内部的卫生打扫和图书上架整理则由书房所在区域附近的市民志愿者完成。胡海荣说:“依靠大家的相互监督和自我管理,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真正成了有序、温馨、无拘束,可以随意随心阅读的场所。”

    如今,“城市书房”已是温州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成为繁忙都市中,一个市民静心享受轻松、自由、有温度、有情怀的公共阅读空间。30多岁的市民吕望莺就住在市府路“城市书房”附近,她说自己很喜欢晚饭后散步到这里,找个位置,安安静静地看一会儿书,“一个人固然也可以在家读书,但更喜欢大家聚在一起,安静地找书、看书的氛围。”

    “温州人在外界印象中商业气息浓厚,但其实也是最爱看书的人群之一。”胡海荣说,《2015温州全民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年温州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为6.32册,高于全国平均的4.56本。2014年,温州市图书馆的人流量达253万人次,借阅量为265万人次,在全国地级市公共图书馆中排名靠前。

    据统计,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城市书房”,今年上半年已接待读者44万人次,借阅图书29万册,“远高于通常情况下,图书馆每年10万人次/万平方米的读者接待量。”

    而让胡海荣更为高兴的是,很多商场、企业,甚至在建楼盘都主动致电要求洽谈,合作建设“城市书房”。

    “‘城市书房’就是居民的‘精神粮仓’。”温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温州正在构建15分钟城市阅读圈,按每1.5公里半径范围布局一家,还将在市区建设40家“城市书房”,届时将与“城市书站”“城市书巴”“城市知网”一起,编织成一张温州市民触手可及的“城市书网”,“让读者在家附近就能找到阅读的地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0月18日 02 版

胡杨正艳黄 勇士征九霄
“领头羊”刘锦秀:带领大别山区老乡养羊脱贫
陕赣青少年再聚长征出发地
大学生记者走进大庆油田感受石油精神
“城市书房”就是居民“精神粮仓”
中国工商银行定向招聘千名贫困大学生
英国《金融时报》发布全球EMBA排名
初识“美食”
时隔三年为梦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