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1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郑萍萍)今天,“长征·触摸热血青春”总结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签署了《关于上少寨公路桥公募项目的合作备忘录》,将共同向公众和企业募集资金,在贵州省黎平县上少寨红军桥下游建一座公路桥,方便村民出行。
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在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了“长征·触摸热血青春”活动。通过选拔招募,来自全国各高校的9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重走长征路、寻访红军故事。
会上,西安交通大学赴遵义、赤水实践调研团,西南交通大学赴马尔康卓克基走访老红军团,南昌大学“热血长征,青春团学”实践队,阿坝师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江西于都实践团和活动特邀团队扬州大学长征精神宣讲团获得“优秀传播团队”称号。
“最具社会责任”团队、“最佳实践活动”团队、“最佳专题制作”团队分别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赴湘鄂川黔苏区社会实践队、兰州大学“长征行者”甘宁纵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走长征路,青春向延安”实践团。来自南开大学第六届“周恩来班”的学子获得了本次活动的最高荣誉——“最具专业精神团队”称号。
8月底,以中国青年报3名摄影记者为主的采访分队也踏上了寻访长征之旅,他们穿越近10个省、区,在中国青年报社各平台推出了专题报道。“守候微光”H5工作室制作的10集“长征·触摸热血青春”系列作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其中,有关贵州省黎平县上少寨红军桥的报道和“守候微光”为上少寨发起的捐赠倡议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在赴黎平县进行考察后,本报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决定共建新的“红军桥”。1934年12月,红军途径上少寨时,与当地群众一起搭建了一座木桥,人们称它为“红军桥”。80多年来,这座长70米、宽1米的木桥仍是当地村民出入上少寨的唯一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