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的三所母校都消失了

张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9日   02 版)

    乡村学校不光是农村教育的载体,更有着厚重而现实的多元价值。它们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彰显“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也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的乡愁安放之所。

---------------------------------------------------------------------

    每当看到别人写的“回到母校”类的文章,我就无比羡慕。我当然也有自己的母校,却再也回不到曾经的母校了。回不到母校,因为有的学校已经消失,有的学校已经“变身”,有的学校则搬到了其他地方。

    前段时间,我回到农村的老家,专门造访我读了6年的小学。小学校址原来位于村部的南侧,我上学时,全校有三四百名学生,一个年级就有两个班,每个班级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后面一排校舍还在,围墙已经拆除,院里堆满了砂石,据说已经卖给一位外来的村民,想搞什么经营了。

    它曾经是全村很长时间里唯一的一所学校,现在校园已经面目全非。我们全村的父老乡亲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坐在自家的炕头上,走在田间小路上,在大树底下乘凉时,就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

    再来说说我的另一所母校——我读了3年的初中,现在它也已经变身,校园里没有初中生了,变成了附近五六个村的适龄儿童共用的小学。家里远的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不过,像我们当年那样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场景是看不到了,通常都是家长骑着电动车、三轮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还有几家合伙雇微型面包车接孩子上下学的。

    我的高中现在成了一所初中,打听一下才知道,高中师生都集中搬到了县城。

    我虽然找到了这三所学校,却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更不敢说“这就是我的母校”。毕竟,它们承载的功能都变了。

    中国自古就有“子产不毁乡校”的说法。乡校既是古人的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事的场所。乡村学校不光是农村教育的载体,更有着厚重而现实的多元价值。它们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彰显“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也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的乡愁安放之所。从某种意义上说,破坏了乡村学校及其所在的环境,就破坏了乡村的文化氛围。

    村里人家门口的学校没了,他们只得舍近求远,绞尽脑汁地将孩子送到大老远的地方上学,因而心中颇有怨言。而某些城镇学校,由于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生源暴增,使得校舍、师资极其紧缺。办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呢?应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心的教育。在条件不成熟,特别是教育相当不公平的情况下,一刀切地撤并学校只能给家长和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还可能导致辍学率的上升。

    撤并村级小学不能只算资源账,也要算社会账和民心账。村级学校就是维系乡村文化的根脉,断然斩之,如同浇灭乡村的希望。一个每天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的村庄,和一个只有鸡犬之声的村庄,注定不会有一样的未来。

张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9日 02 版)

有创造力的青年不该逃离北上广?
媒体转型不是搞腐败的借口
家长监考模糊了教育的权责界限
大学食堂为何能做到“光盘”
不必为公务员报考热大惊小怪
我的三所母校都消失了
为啥非拿王宝强和科学家比高下
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