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叫做“忧郁”,在西方古代的文字资料中就已经有了关于抑郁症的记载,当时的治疗方法有放血、洗浴、按摩、听音乐、喝驴奶等。到了20世纪初,人们对抗抑郁症的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凶猛”,例如服用吗啡、可卡因等麻醉剂,采用电击疗法或是进行脑叶手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了百忧解这种“神奇”的抗抑郁药。
现在市面上抗抑郁的新药层出不穷,但基本上都是以抑制大脑中枢神经对5-羟色胺的再吸收为基本原理。
但是,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就该马上服用抗抑郁药物?是不是服用抗抑郁药物,就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从而消除抑郁症了呢?
科学家们发现,大约30%的抑郁症患者对抗抑郁药有耐受性。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血清素水平不足不过是一种表象,而造成血清素不足的原因,才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幕后真凶,而某些炎症就可能是元凶之一。
为了搞清楚30%抑郁症患者对抗抑郁药有耐受性的原因,以及炎症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巴黎内克尔医院、圣安娜医院的专家联合发起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指出,肥大细胞增多症会导致血清素的减少。
肥大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病症,表现为肥大细胞的堆积。肥大细胞是人体器官中一种先天性免疫细胞,过敏反应就是由这种细胞引起的。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在生理上表现出的症状有:长痘子、骨骼病变、呼吸困难、消化不良以及肝脏问题。精神上的症状则表现为:抑郁、疲劳、焦虑、暂时性健忘,并且对常规抗抑郁药表现出耐药性。
不过,服用抗抑郁药并不是对抗抑郁症的唯一方法。著名的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即使是对于严重的抑郁症患者,除了吃药之外,还有其他有效的方法,例如心理疗法。
事实上,许多研究分析都指出,“行为-认知”疗法的功效不啻是二代抗抑郁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研究人员从1500多名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中随机挑选了11个分别采用二代抗抑郁药物和“行为-认知”疗法治疗的病例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这两种治疗方式从统计学上看,无论是在患者的反应、病情缓解情况或者抑郁程度改变方面都没有明显区别。
对于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行为-认知”疗法不会被单独采用,它一般和抗抑郁药搭配对患者进行治疗。“因为在采用心理疗法时,患者需要成为参与者,但是,一个患有抑郁症的病人通常都会有放弃治疗的倾向。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患者是绝对消极的,认为自己无药可医。这个时候,药物的介入就十分必要。”巴黎圣安娜医院的弗雷德里克·鲁永教授解释说,“然而,患者在病情好转后,那些抑郁障碍下的认知残留还会保存在他的身上,使他‘负面思考’。而‘行为-认知’疗法却可以帮助他纠正思维方式,这与运动疗法的原理相似。”
对于症状轻度或中度的患者来说,“行为-认知”疗法被证明比抗抑郁药更为有效。法国健康管理局也建议,抑郁障碍初期,在症状尚属轻微的时候,应首先考虑采用“行为-认知”疗法。
法国克莱蒙费朗医疗中心精神病科医生米歇尔·洛尔卡指出,“8%~10%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一段抑郁时期,这意味着社会对心理治疗师有着极大的需求,而训练有素的“行为-认知”治疗师却不多。而且,“行为-认知”疗法不在医疗保险范围内,因此,很多主治医生才会选择给病人开抗抑郁的处方药,而不是选择心理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