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成立20年 京剧大家以戏言戏

与戏为邻 用一生唱一出大戏

实习生 张均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23日   03 版)

    “昔日里梁鸿配孟光,今朝尚香会刘王。暗地堪笑奴兄长,弄巧成拙是周郎。”一段幽咽委婉的西皮慢板从帘幕后响起,当代京剧名家,程派艺术传人迟小秋饰演的孙尚香头戴插珠凤冠,身披淡青霞帔,一番水袖翻飞,赢得满堂喝彩。

    为庆祝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下称“青研班”)创办20年暨北京长安大戏院重新开张20年,包括迟小秋在内的从青研班毕业的1~6届学员,在长安大戏院表演了京剧名作《龙凤呈祥》,给青研班和长安大戏院生日献礼的同时,“再忆学戏曾经,再顾经典传承,再品佳作当今。”

    “这一行,只有吃苦才能学成”

    “这戏一般碰上喜庆的时候才唱,平常唱得少。”从11岁学戏至今已过去40年整,这出《龙凤呈祥》,迟小秋已不记得唱练了多少回。

    有观众称赞:“迟老师的身段唱腔真是到位,不是几时功夫练成啊。”迟小秋很感慨:“戏学着唱着,时间就过去了。”

    迟小秋小学四年级就进入了辽宁省阜新市戏校京剧学员班。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京剧很火,迟小秋到了上海,以一名旁听生的身份向京剧大师王吟秋学习。

    “坐在旁边看他手把手教别人,我自己拿个小本子记师傅教的内容。”由于只有三个月的学习时间,迟小秋很珍惜这次机会,虽得不到王吟秋的亲身指导,但她还是记下课上的每一个细节,回家一遍遍练功,经常汗都湿到了裤脚。

    11月的上海,天气阴冷,雨雪是常态。因为在家中练功施展不开,每天早上4:30,迟小秋就穿着单薄的衣服到露天阁楼练习,常常冻到手脚哆嗦,直到早上6:30阁楼被锁上,她才回房,准备开始新一天的旁听。

    “这一行,只有吃苦才能学成。”如今的迟小秋已成为京剧名角,每每上台前,她还会如当年练功那般反复揣摩角色。此次表演孙尚香一角,迟小秋同样也在台下一次次熟悉走位、唱词,练习身段、唱腔。

    在戏中扮演乔玄的朱强是马派著名的老生演员,当年因为没钱学戏,什么办法都想过。

    “买不起票,三四点钟就跑到剧场的后台,躲在厕所里,等观众进场,就跟着去找没人的位置坐,有人来了再让。”每次看戏,朱强都和剧场的工作人员打起了“游击战”,有时座无虚席,他只能躲到墙角、柱子后面。

    在沈阳京剧院学戏时,只要有剧团来沈阳演出,朱强都会去看。10年内所有来沈阳演出的京剧团的戏,他都看过。“每出戏都要珍惜,它就演三五天,错过就没地方看了。”每次朱强都会带上录音机和纸笔,把整场戏录下来回去一遍遍听,现场抄录下每个可学习的地方,不让自己“错过”。

    “回炉”再学,让角色更加饱满

    从沈阳京剧学院毕业后,朱强成了沈阳京剧院的主演,1988年又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师从尹月樵、迟金声、马崇仁等,学习了《群英会·借东风》《赵氏孤儿》《龙凤呈祥》等经典剧目。

    1996年,当时已小有名气的朱强觉得自己的上升空间到了一个瓶颈。他选择暂别舞台表演,考入青研班继续修炼。他也成了青研班第一批学员中的一人。

    青研班的成立与当时的京剧环境密切相关,当时受十年内乱影响,京剧演员人才断层,活跃于舞台上的演员大多缺少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丁关根在此背景下倡导成立青研班,希望培养出一批戏曲表演的高级人才,成为戏曲艺术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

    “剧团当时没那么忙、演出也不多,有这样一个学习机会,对我来说很难得。”

    3年的青研班学习,朱强说他收获很多,有更多机会和京剧其他流派的传人相互学习,向优秀京剧前辈请教,将表演呈现给更多的人。“对我们来说,是研究生班这个平台让我们有了展示、发展、成长的一个阶段。”

    与朱强同时进入青研班的,还有“叶派”传人李宏图。

    “对于演员来说,30多岁正是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是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获得许多重要奖项的时候,可很多人当时却不想干了。”在考入青研班之前,李宏图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当时很迷茫,一是因为京剧环境,二是因为收入微薄。

    在青研班学习的3年中,他才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坚定。“我们这一群人来自不同院团,也都有一定的演出水准和舞台实践经验,大家互相交流探讨,相得益彰。”

    李宏图认为,过去戏曲学校培养学生更侧重于技术技巧的训练,而青研班加深了他们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让学员加深了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度,所扮演的每个角色也都更为饱满。

    “艺术是表现给这个时代的人看的,艺术不进步、不发展就容易被时代抛弃。”从青研班毕业之后,李宏图尝试改编一些传统剧目,为京剧加入时代的活力,毕业两年后,他获得了第18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让戏与时代同行

    迟小秋从青研班毕业的时候写的论文是《了解观众才能更加完善自我》。19岁就获得“梅花奖”的她成名很早,也经历了京剧行业的大起大落,见证了京剧近40年的发展变迁,她很重视戏迷的传承。“不进则退,观众的水准和欣赏品位也在提高,时刻监督你。”迟小秋说,自己接受观众洗礼的时间较长,看着戏迷群体慢慢在变化,现在进剧院的“黑头发”越来越多了。

    几十年与戏为邻,迟小秋看遍了京剧的经典剧目,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在青研班期间,迟小秋与其他专家一起精简了程派名作《锁麟囊》,将演出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40分浓缩为2小时15分。“把碎场子精炼,让观众一气呵成地看完,剧情显得更加合理,舞台也更干净。”迟小秋说,她一直坚持从演戏、看戏中找灵感,整理、创新传统经典剧目,让戏与时代同行。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京剧的保护与传承。京剧逐渐走进课本、走进校园,而各流派京剧艺人也不断从事普及和推广活动。

    “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可不少!如果能让观众感动,很多人愿意打着飞的来看京剧。”朱强笑称。

    他认为,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会有喜欢流行歌曲的人,也会有京剧戏迷。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弘扬与保护,在经济等方面给予补贴和保障。“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了解民族文化,慢慢地接受京剧艺术。”朱强希望能有更多的渠道让社会各界人士触摸京剧,走进剧场,感受与戏为邻。

实习生 张均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23日 03 版)

原研哉:2025年,我们怎么住
与戏为邻 用一生唱一出大戏
建议书专著《建言40载》出版
房子,房子!
昆明盘龙区“量身定做”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扶贫
昆明嵩明花博会促假期旅游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