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对拉脱维亚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出席在里加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简称“16+1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16国之间建立的合作机制。在里加举行的本届峰会,将是“16+1合作”启动5年来,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首次在波罗的海国家召开。11月1日,在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举行的一场专家研讨会与媒体见面会上,多位欧洲研究领域的专家对“16+1合作”的前景和此次里加峰会的成果进行了展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中东欧16国包括11个欧盟成员国和5个欧盟候选国,因而,“16+1合作”也是中欧合作的重要一部分。他认为,目前“16+1合作”正处于一个日益成熟的阶段,具体表现为4个方面。一是,“16+1合作”目前已完成了机制建设,包括一年一度的领导人会晤、一年两次的成员国协调会议、两年一次的部长级会议,以及设在中国外交部的秘书处与16国驻华使馆之间的季度会议。二是,“16+1合作”目前已制定出台了中期合作规划,定下了九大合作领域。三是,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物流合作、产能合作等领域确定为了重点合作领域。四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为“16+1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虽然中东欧地区以往在人们的视野中关注度不算高,但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研究员孔田平认为,事实上,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对这一区域都十分看重。他介绍说,美国对于中东欧地区的关注,更多的表现在地缘政治上,比如在北约东扩等议题上,美国非常关注其在中东欧国家的安全利益。欧洲国家在东欧巨变后抓住了机遇,目前中东欧地区的主要投资都来自欧洲。日韩等国的产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甚至更早时候就进入了该地区。“不过现在情况有些变化了”,孔田平根据自己近年来访问中东欧国家的亲身观察到的现象举例说:“现在在波兰华沙的街头和地铁里,到处可以看到华为、联想的广告,在那里接触到的一些学者用起了小米手机。”他表示:“最近五六年,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经济存在感正在加强。但是,中国走出去的时间毕竟并不长,能力还有所不足。加之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低迷,对中国在这一区域的贸易、投资增长还需要有足够耐心。”
“16+1合作”机制中中东欧16国,经济状况、营商环境等各不相同,是否会给中国与16国的合作进程造成困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务实合作,现在看来,“16国的差异性更多的是优势而不是问题”。他认为,目前中东欧国家对于“16+1合作”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这些国家根据自己的特色拿出与中国合作的构想和方案,这将扩展中国与16国合作领域的广度。同时,各国的多样性也有利于这些国家与中国各有特色的地方政府展开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陈新,对中东欧16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作了量化分析后发现,中东欧国家的创新能力都还处于有待加强的阶段。下一步,“创新”将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潜在增长点。陈新还认为,中东欧国家在制药和化工等细分领域的能力也值得挖掘。
民间智库合作,也是促进“16+1合作”深化的重要途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介绍,由中国社科院、“中国-中东欧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简称“16+1智库网络”)、拉脱维亚外交部、拉脱维亚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论坛”,已于11月4日在里加成功举办。
本报北京11月4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