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评

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业故乡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1日   09 版)

    媒体在记者节到来之际发一篇社论庆祝自己的节日,最平常不过了。近几年媒体不景气,发社论的都少了,没想到,在很多为了生存而疲于转型的媒体无暇写一篇记者节评论时,一家与媒体没有关系的“网上订餐”企业却专门发了一篇社论为记者鼓劲。记者节:但愿心有所持,温和坚定。

    充满情怀的文字,让很多同行眼睛湿润了:无论到了何时,我们仍然渴望你的光荣与尊严,渴望一个被你的名字温暖、影响并改变的世界。一个社会的无力,以记者的无力为标志,一个社会的堕落,以记者的堕落为底线。既为记者,必然意味着对于共同价值的坚定,对于公共利益的守护,对于职业操守的践行。

    看到题目时,我就知道是老杨写的,太熟悉了,以往每到记者节、元旦、春节这样的节日,老杨总会应媒体之约写一篇情怀美文作社论。在媒体江湖,老杨以善写这类“情怀社论”而闻名。

    很多年轻人不清楚这篇社论的作者背景,于是各种猜测。有的说,记者已经堕落到需要外行人操心的地步了。有的说,“饿了么”发社论了,接下来是不是要坐等淘宝、美团和大众点评了?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群曾在媒体打拼过、对媒体有着深厚情感、内心仍保持着理想主义激情的前媒体人,以这种方式向昔日的同行致敬,为仍坚守在新闻岗位上的朋友鼓劲:因为你的存在,我们才可以拥有一种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拥有和煦与正义。

    有人问,一个订餐企业发什么社论啊,社在哪里?我告诉你,社在心里!曾经为新闻洒下汗水和热泪,曾经用文字写下历史的底稿,用手中的笔担过道义的人,无论今后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所从事的工作与新闻有多远,他们心中总是有一个报社的。媒体人,记者,新闻,那是他们职业的故乡,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打下深深的印记。

    隐藏在他们心中那些关于记者的回忆,在某个深夜的时候,会翻涌而出。正如记者节前的这个深夜。

    我知道,老杨心里是有一个报社的,虽然职业离新闻已经很远,但仍保持着一个媒体人的初心——因着这种初心,心系媒体,心系同行命运,笔下才能流淌出那番让同行眼眶湿润的文字:总有为了理想的顺应,也总有为了坚守的转型。报纸或将死去,媒体终将存在,当新闻在那里,记者就不会走远。你日拱一卒的努力不会全无是处,你日复一日的坚守终会云开日出。在媒体待了数十年的老杨,终归放不开他热爱的事业。正因为这份热爱,他才选择了离开待了十多年的地方到陌生的城市尝试做新媒体,也因为这份热爱,他在到企业做公关之后感慨:我做公关跟媒体打交道才知道,有些媒体同行是多么的无耻。

    老杨在“饿了么”发的这个社论,不是问记者“饿了么”,而是问“你还好吗”。这一声“你还好吗”很沉重,在这个常常传来坏消息的传统媒体的冬天,格外让人觉得心疼。我不觉得这是一家企业借热点营销,而是一群曾经的媒体人为昔日的同行真诚地鼓励,也是借机缅怀自己当初的理想,并以理想的名义一起抱团取暖。千言万语,一切都在社论里:在今天,哪怕所有的媒体都偃旗息鼓,也并不意味媒体的使命已达。哪怕满盘皆输,离乱凉薄,也并不意味你曾致力追求的公平与正义已经得偿所愿。

    一家企业通过单位自媒体发记者节社论,创造了新闻史的一个纪录。这个“纪录”的时代背景是,在这场媒体变革大潮中,很多优秀的传统媒体人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新闻,或者奔向了新媒体,或者云创业,或者走向了与媒体打交道的企业公关。有人说,记者当公关是对初心的背叛,可我觉得,当过记者、爱过新闻的人,无论到什么岗位上,心底总会保存着那份理想和热忱的,就像老杨这样。媒体人四处飘零,新闻从业在他们身上刻下的理想印记也许能散作满天繁星。

    一个刚工作没几年、可能面临着失业的记者给我发来短信说:冬天来了,如果有招聘的信息记得推荐给我,没有招聘信息帮我介绍对象也可以。我跟她说,会好起来的,然后把老杨写的这篇社论转给了她,离开媒体的人仍能保持着那份初心和热情,我们这些仍在岗位上的,更没有理由悲观和放弃。

    亲爱的同行,晚安,好梦!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1日 09 版)

抢救水下古城的记忆
河北村里人到京办画展
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业故乡
一周暖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