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殷健灵:曾经的女孩想和今天的少年谈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8日   08 版)

    人为什么要上学?上学不单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更为了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发现自己,完成真正的成长。不是一个人成长,而是和别的同伴一起成长。

    拥有很多爱,为什么仍然孤独?爱的表达是一种能力,而感觉爱,也是一种能力。倘若不懂得发现和有意地感知,那么不管别人如何爱你,你都无从知晓。

    身体里总有一只蛰伏的小兽想跳出来怎么办?当你无比焦虑、烦躁、感伤的时候,请尽力把那头小兽关在笼子里。你要告诫自己:打开眉心,面带微笑,不能任由情绪的河流泛滥。

    亲爱的J,这些信你都收到了吗?

    上海作家殷健灵18岁开始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写的一直是关于少年与成长,被称为孩子的“成长摆渡人”。J(英语少年Juvenile的首字母),这个曾在殷健灵的主题系列小说集《纯真记事簿》中出现过的人物,是这本《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的收件人。

    信是写给J的,自然也是写给所有成长中的少年的。

    孩子的“成长摆渡人”

    2013年,殷健灵出版了第一本书信体散文集《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谈到了女孩成长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我并不想居高临下以成人身份教化她们,只是作为一个‘曾经的女孩’,与今天的女孩倾心交谈。”殷健灵说。

    但这十五封信里,有些问题没有谈深谈透;还有一些未谈的话题,可以针对所有男孩和女孩;另有一些问题,虽非人人关心,却是殷健灵认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所应该具备的。于是,有了这本《致成长中的你》。

    殷健灵说:“人自我认知的基础是悦纳自己,包括自己的长相、能力、出身、资质。有了这种悦纳,才能和自己和解,进而与这个世界和解。很多人的悲剧在于,无法与自己和解,进而与世界为敌。”所以,在《致成长中的你》第一封信,她就谈到这个问题:请从镜子里面对自己,“不仅是正视自己的相貌,更为了直面内心深处的自我”。

    然后,“受欢迎的人”“面对不可理喻的世界”“喜欢与爱情”……成长的烦恼,由一封封信娓娓道来。这个时代的孩子,面对的是不断涌现新问题,比如,高智商的优等生犯罪,少男少女疯狂追星……但殷健灵相信,不管哪个时代,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应该有一些“不变”的东西。

    “生命的本质是永恒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彷徨、困惑、孤独、对未来的不确定,只是呈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我追求永恒性,所以选择上一代人、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殷健灵说。

    大人成了父母,就忘了曾经是小孩的样子

    因为写儿童文学,殷健灵有很多机会和孩子们直接对话。孩子们告诉她,以前从来没有大人这样跟他们说话——以平等的身份讲自己的故事。孩子把她当朋友,没有教化,只有谈心。

    在2013年上海书展上,殷健灵参加一个活动,中学生排着队上来提问,问那些让他们感到困惑而迷茫的问题。嘈杂的环境,人来人往,但孩子们还是说得直掉眼泪,“可见他们沟通的欲望到了什么程度”。

    “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其实很多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更需要学习,学习如何了解孩子。我们很多父母的悲剧在于,他们成了大人以后,就忘了自己是小孩时的样子。”殷健灵说,“我以过来人的身份,讲的也是过来人的故事——孩子们恰好正在遭遇。他们很容易获得共鸣,产生代入感,接纳我想表达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句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在无形中发生的,真正好的教育,是你看不见教育的发生,却在潜移默化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殷健灵说。

    女孩时的殷健灵,懵懂孤独,也曾热切渴望一个能读懂她内心、并且引领自己往前走的伙伴,可惜那时候没有。所以,在她长大执笔写作之后,便希望自己能成为年少时渴望的那个人。“我习惯于关注和挖掘孩童的心理奥秘,我笔下的故事,常常‘真实到让人害羞’。”

    殷健灵于19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纸人》,关注的是女孩的性心理。这部小说让无数读者震撼和难忘,几乎成了她的代表作。之后,尽管做过多种题材和体裁的探索,但写作路数和风格在本质上是延续的——始终关注成长中的心灵。

    《致成长中的你》这本书最让殷健灵骄傲的一点是,它得到了从孩子到成年人的一致认可。有成人读者来信:“假如我在少女时代读到这本书,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多么不堪的青春都将变作一笔定期储蓄

    《致成长中的你》中有一些话题并非热点,比如“从文学中寻找答案”“发现诗意之美”“恻隐之心和虔敬之心”……但殷健灵认为这是应该让孩子知道的、可以让一个人活得更好的东西,而且也是对读者的一个提醒。

    少年的很多困惑是可以从文学中找到答案的,而这个世界之所以可爱,有种种理由,其中之一便是有太多的好书可读。“倘若你想了解什么是虚伪,可以去读《十日谈》或者《红字》;读了卢梭的《忏悔录》或者巴金的《随想录》,你会知道一个人要真实坦诚地面对自己,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又是多么难得的境界;读了《巴黎圣母院》,你不但知道什么是虚伪,而且也会知道什么是美和丑……”

    但殷健灵也同时提醒,千万别把自己读成一个书呆子,要边读书,边思考生活,融入周围的世界。“不要让书橱里的书因为得不到手的温暖而感到寂寞,也不要因为有了书的陪伴而关闭了自己和世界交流的心门。”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殷健灵写过一首诗《十四岁的故事》,“……十四岁,十四岁啊/就是晴雨变幻的季节/就是纷纭难解的谜团/所有的谜底/都藏在时间的背后/将来有一天你会发现/它们原来都平平常常。”这首诗成了书中《生命旅途,每个阶段都有意义》这封信的开头。

    告别平顺明朗的青年,刚刚步入青春期的J,憎恨这个阶段——他和这个世界争战,和成年人争战,也和自己争战。可偏偏,无论这个时期多么不讨人喜欢,都无法逾越。

    小学三年级时的殷健灵,也曾羡慕过高年级的女生,她们美丽温柔又充满活力,而自己只是个黄毛丫头;但当她到了青春期,还没来得及品味成长的喜悦,就跌入了另一种迷茫和无助。

    也许,就像殷健灵在信中对J说的,这些青春的日子,无论它多么乖戾、狂乱、惶惑、郁闷、繁复、单调、枯燥,无论它摊上多少不堪的形容词,它们都会变作一笔定期储蓄,等你年老时来享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8日 08 版)

殷健灵:曾经的女孩想和今天的少年谈谈
不跑马拉松怎么和人愉快地喝星巴克
拒绝鸡汤 走向澎湃的福流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