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十几天了,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在休假。”站在“铁骑讲堂”的舞台上,刘源有些哽咽地说,不过,他很快调整好情绪,继续讲述自己的从军故事。
台下数百名官兵坐得笔直,时而热烈鼓掌,时而踊跃提问,有些人还偷偷地抹眼泪。等到活动结束后,不少新兵冲上舞台,“激动得话都说不清”,非要跟刘源合影,然后再摸一摸他胸前挂的11枚军功章。
部队搞活动,为何会请已经退伍的刘源?只因为他太优秀。这位曾经的军委后勤保障部某汽车团重装备运输营(以下简称“重装营”)代理排长,长得又高又帅,眉宇间流露出一股军人的“正气”。他不仅是该团少有的“全军优秀红旗车驾驶员标兵”,还是重装分队成立之初的元老骨干,被誉为连队重装的“活教材”。
“2000年,我刚当兵时就想开汽车,却被分到大山里看仓库。”提起汽车,刘源神采飞扬,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虽然自己最初的希望未能如愿,但新兵第一年,他就把仓库里的汽车“摸”了个遍,还练就了一套独门本领。
“200个汽车轴承摆在桌上,我蒙着眼睛一摸,就知道是哪个位置的。用手指一量能测直径,在耳边一转能听转速。”刘源说。
后来,他调入军委后勤保障部某汽车团,成为一名汽车兵。2008年,他又见证了该团重装备运输营正式受领投送任务,成为我军重装备战略战役投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坦克、步战车等都是我营经常运载的重装备,与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更机动灵活,对重装备的长度、宽度限制也较松。”刘源介绍,他们刚开始训练时没少吃苦,大家一没教材、二没经验、三没场地,只好借鉴普通运输车的经验,在营地周边的断头路反复摸索,日夜苦练,终于熟能生巧,达到了“人车合一”的境界。而他本人,也因为工作认真、技术高超成为营队的骨干。驾车十几年来,这位老司机从未出过事故,他曾遭遇过几次安全特情,但都沉着应对,化险为夷。
一次联合演习,刘源驾驶满载的重装车赶往集结地。当夜,大雨瓢泼,他车上的雨刷器连续工作数小时后突然坏了,致使视线受阻。考虑到停车修理太耗费时间,不仅会“拖”整个车队的后腿,还可能影响演习进程,刘源“瞪大眼睛”,靠反光的路面标线判断左右,靠前车尾灯的明暗变化、闪烁等“灯语”判断车距,硬是又开了数百公里,安全、及时地到达指定地域。
如此灵活的处置方案,自然得益于刘源娴熟的驾驶技术。不过,战友们却说,爱琢磨的他最厉害的还是指挥,“他总结了不少经验、窍门”。
重装营新配发的重装车有28个轮子,如此“庞然大物”,经常需要开上3米宽的火车平板,运往各地执行任务。“重装车太宽,每个轮子都需比火车平板外伸5厘米。”刘源自豪地说,经他指挥的车辆,基本都是一遍达标,偶尔偏一点,他指挥车辆往后倒一点再上来就“成了”。
2015年,重装营受命前往北京,执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保障任务。为了把新型装甲装备安全投送到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全营都在紧张备战。但此时,刘源家中却祸不单行。他的父亲被查出双侧股骨头坏死,女儿也意外骨折,被查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心中牵挂不已,但作为技术骨干的刘源,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坚持随营队完成保障任务。
前不久,由于服役期满,四级军士长刘源退伍了。临走前,他把自己的指挥手势加以总结和规范,做成PPT供大家学习;他还给那辆搭档了8年的“战友”——重装车做了本“病历”,把它的种种小毛病记录下来放在车上,方便以后的战友驾驶。
谈及未来,刘源表示自己一技在身,并不担心工作问题。有位老领导给他介绍了一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但他还想再考虑考虑。
“我想多陪陪家人。”刘源说,“以前总听妻子诉苦,等回家后才真正感受到她有多苦。父亲离不开人照顾,孩子每天半夜都要定点起床吃药,每个月还要去北京治疗一周,以便控制病情。”
12月20日凌晨,刚回部队没几天的刘源匆匆坐车赶回家。
“好兄弟!常回来看看。”营长王鹏在得知刘源出发后,给他发了一条微信。
“嗯,会的。若需要,召必回!”刘源如此回复,他的头像是一颗红星,似乎在无声地倾诉着这名老兵对军营的热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师荀 通讯员 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