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是《达不到目的的巫师》。
一位圣地亚哥的副主教想学魔法,来到西班牙的托莱多,拜访著名的巫师堂伊列昂。巫师同意传授魔法,只提了一个要求:将来要记得报答。副主教当然满口答应。后来副主教升了主教,又一路升为大主教、红衣主教,直到做上了教皇。然而巫师所请求的报答,却一再落空。最后巫师只得请求教皇赏赐一点食物回家去,却也被教皇无情拒绝。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教皇突然发现自己依然坐在托莱多巫师家的地下室里,自己依然只是那个圣地亚哥的副主教而已。
这则故事,是《人之初》这部书的某种隐喻。本书的副标题是“现代蒙学四十六课”,其用意在于启蒙。
按传统的朴素的观点看,小孩子粗晓人事,到识文断字,能写会算,差不多也就是实现“启蒙”了。要达成这样的“启蒙”目标,用传统的蒙学读物,如“三百千千”之类,也就足够。
这里顺便说一句,传统蒙学读物,我个人比较偏爱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将其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并列,是委屈了它。
不过在当下,《千字文》也难以达到“启蒙”的目的了。因为“启蒙”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现代意义的“启蒙”,已经不能满足于识文断字,而是要指向个体生命在精神上的觉醒与树立。或许也正因如此,本书的编者才会把“自爱”“自知”“自信”“自省”“自胜”这5个关键词放在最前面。如果把这样的“启蒙”放回传统语境中,其实大约相当于“明明德”,是古人“大学”所要求的内容。
一个人从浑浑噩噩,到自我精神觉醒,有时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在极短的时间里面,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力量简直不可思议。我的第一次精神觉醒来得很晚,但确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样看来,启蒙,不就是一种魔法么?
本书的编者,就像是高明的巫师。他们怀揣着上等的魔法——关于成长的魔法。
46个关键词,就是46门神奇的法术。经典论述、故事、诗歌三个部分,就是修习法术所共用的操作平台。至于修习的途径,则是“碰撞、质疑、解构”。
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让人读来颇为心动的文字:“启蒙发覆,此为津梁。以立天地,以迎朝阳。”如果魔法学得好,大概就是这样吧。这是多么美妙的愿景啊。
不过,愿景如此美妙,反倒让我有点担心。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故事——巫师与副主教的故事——
可以想见,托莱多的堂伊列昂既然是极负盛名的巫师,那么找他学魔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数,而这位副主教只是众多求学者之中的一个。堂伊列昂对其他的求学者,大概也用过相似的魔法——制造幻境,用来考验他们的内心。
如果你梦想致富,他就让你腰缠万贯。
如果你梦想胜利,他就让你摧城拔寨。
如果你梦想爱情,他就让你佳偶相伴。
你不断地获得,不断地满足,同时也就不断地迷失。
故事中的这位副主教在晋升至教皇的过程中,但凡有过一点自我怀疑,大概就能够从幻境中走出。可惜他没有。
那么,在故事之外的我们如何?
本书编者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而混乱的时代”。而我觉得“多元而混乱”只是表象。在其背后有一个极大的、几乎笼罩一切的单一价值。如果让我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个时代主流的人生理想,那大概是这样吧:有金子,有面子,年轻美貌如孩子,世界各地兜圈子,最好活上几辈子。
不断获得,不断满足,却独独没有自我觉知。这难道不也是处在幻境中么?
按照本书的想法,破解幻境的法门,叫做“自知”——《达不到目的的巫师》,正编在“自知”这个关键词下。
而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没有“自知”,就通不过考验,就不具备学习的资格。但“自知”本身,恰恰是学习的内容之一。
启蒙不是服务,不是娱乐。启蒙者要对学习者提要求,就像巫师堂伊列昂要对副主教提要求一样。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真正的启蒙,不是强加,不是无中生有。
真正的学习,不是索取,不是添砖加瓦。学习“自知”,恰恰要建立在已有“自知”的基础之上。因为幻境随时而有,迷失随时发生,故只有通过立足于“自知”的学习,加上勤苦,加上高人指点,才能将这本来具有的“自知”保持下去。如若不学,则那些脆弱的“自知”亦恐丢失。
读了《人之初》,深深体味了启蒙者、为人父母者的寂寞与艰辛,但是,知道如此,我们也必须坚持下去。
(作者为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教师)
陈放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