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宝洁公司、北京动动鞋子儿童剧团共同出品的现实主义原创儿童剧《百合春天》在广州首演。
《百合春天》为我们讲述了3个农村女孩从被留守、再被留守、继而帮助父母开网店卖当地特产卷丹百合,将父母留在家里的故事。
“相信爱的力量!”
“相信爱的力量”来自《百合春天》主题歌,“亲爱的湘湘,……擦干眼泪,不要再悲伤;相信自己,相信爱的力量”。
对留守儿童家庭来说,尽管家庭团聚是儿童的权利,但面对贫困,让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谈何容易!
《百合春天》描述的是湘西龙山县兴隆街乡尖岩村3组农民李天勇一家经历的故事。天勇、月娥夫妇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供3个女儿上学。5年前天勇父亲病重,夫妇俩回到家乡,几年里花光了所有积蓄并负债累累。老人病逝后,夫妇俩尝试通过种植当地特有的卷丹百合改变命运,然而接连几场暴雨让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为了还债、供3个女儿继续上学,夫妇俩决定再次外出打工。刚满12岁的双胞胎姐妹湘湘和小雪内心充满忧伤,9岁的妹妹小百合放声大哭……她们多么希望爸爸妈妈从此就留在家里!
孩子们相互安慰并唱着:“爸爸妈妈抱抱我,不要让我们孤零零;爸爸妈妈陪陪我,不要让时间变得冷冰冰。今晚的梦一定很香甜,因为知道明天还能看见你……”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会怎样?孩子们说,“夜里有蛇进来,非常害怕;窗户破了,不敢睡觉”;“家里没有大人,做饭洗衣服都是胡乱对付的”;因为家里脏乱,“虽然很喜欢志愿者老师,但不好意思请他到自己家里住”……不仅如此,孩子们“在学校还要受欺负”,小百合不明白,“有一次一个叫娜娜的女生骂慧慧,说她又笨又丑,所以爸爸妈妈都不要他们了。我们以后也会像他们一样吗?”孩子们的感觉如同被抛弃一般……
双胞胎妹妹小雪说:“我们应该想想办法让爸爸妈妈别走”,小百合更迫切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姐姐,我好羡慕那个花木兰,她那么小,都可以替父从军,虽然我们比她还小,可我们有3个人啊!我们再想想办法吧!”
孩子们会有什么办法呢?这时,学校来了个从事过支教项目的志愿者大阳,带来了政府鼓励“电商扶贫”的好消息。但是,当李天勇夫妇下决心开淘宝店卖自家生产的无硫百合干时,却发现因为小时候读书太少,连拼音都不会,更不要说操作电脑了。已上六年级的湘湘和小雪决定和同学们一起利用课堂所学帮助父母开网店,并得到了校长和志愿者们的支持和帮助。孩子们要上学,所以网店还需要爸爸妈妈经营,小百合成了爸爸妈妈的拼音教师;于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角色换了,小百合经常责备爸爸学习不够努力,以往父母对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批评现在全都还给了父母,让人忍俊不禁。
不久,天勇家的“春天百合”助学网店终于开通,这意味着爸爸妈妈可以不再离开孩子外出打工了,全家终于可以生活在一起了!网店的开通,为这些希望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百合春天》的出品人兼编剧王淑琪女士提醒我们,“这个感人的故事是有原型的”。在剧场,观众们见到了故事原型李德祥一家人,爸爸妈妈和3个小姐妹正坐在地上分装百合……小百合兴奋地向观众们招手……原来他们也被邀请来观看这部戏。
在演出结束谢幕时,故事原型李德祥一家5口分别与扮演他们的演员一对对出场,剧场中掌声雷动,观众无不动容。看到真实的世界有所改变,看到留守儿童有了新的希望,这无疑是最让人感动的时刻。
《百合春天》不仅是第一部以发展为主题的儿童剧,也是第一部以留守儿童为主角的儿童剧。通常在媒体报道中或在演出现场,留守儿童多是困境中等待被资助、被呵护的形象,或是无声的群体,如果发声也是在表示感谢……但这部儿童剧则颠覆了这一切。
舞台上所呈现的劳动、汗水、集市、坎坷的道路、春华秋实、学校计算机课、孩子们的游戏编花篮、童谣《木兰辞》,以及最后的“彩蛋”三棒鼓等,让我们看见农村生活,也让留守儿童看见自己的生活。这种再现肯定了农村文化价值,让孩子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更重要的是,观众也看到了儿童青少年参与并改变家庭生活,也就参与了发展,看见了他们的能动性。
其实这种能动性一直就有,只不过没有被发现。200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在北京召开了21世纪儿童发展国际论坛时,笔者曾带队一个国际儿童代表团。其中,有两名12岁的中国农村儿童,一个在村里成立留守小队,组织孩子们互相帮助做家务和照顾老人;另一个组织孩子们保护家乡的河流不受污染。代表团还有一个来自印度的12岁女孩,在她的家乡,她成功地组织了村庄儿童通讯社,通过调查和劝说,督促当地相关机构在穷人家门口打了一口井……
《百合春天》将被遮蔽的儿童对发展的贡献展现出来,将他们被激发的活跃力量展现出来,无论是改善家庭还是改善社区,或是让乡村文化发扬光大,他们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一边编剧,一边实操”
《百合春天》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儿童剧?其实很难将其归类,但肯定不是魔幻剧,不是童话剧,也肯定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在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里,可能会被称作“发展剧”,即为发展的戏剧。使用“发展”一词,主要是因为其内容与发展密切相关,与变革实践密切相关,即剧里一定有变革实践,而这种变革实践也同时在现实中发生。
《百合春天》试图从儿童视角来探讨农村生计和发展道路。剧中的电商扶贫其实只提示了一种可能性。经过调研,剧团人员深知个人网店在缺电少网的贫困地区运行有多难,也考虑过要借鉴一些地区发展农民合作社的经验。在保障孩子家庭团聚权利的基础上如何获得一种生计以改善家庭生活,这可能需要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文化、新的知识或技能,可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等等。
编剧王淑琪说,“孩子们需要父母留在身边,如果从孩子视角看,什么是最好的方案?这个方案是否可行?都需要去探讨”。这个探讨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王淑琪住在故事原型李德祥家里,与他们讨论卖卷丹百合的事情。之前孩子们都没听说电商,但了解后都愿意去做,因为这样爸妈可以留下来。
王淑琪尝试帮助李德祥去学做电商,各种方法都用上了,她总结说,我就“一边编剧,一边实操,实操不行再改剧本”,目的“就是寻找可行的方法”,“让孩子有力量”。在戏里,小百合督促爸爸学习汉语拼音,为操作电脑做准备;在戏外,王淑琪跑到中关村为李德祥配了不用拼音的写字板,但仍然“检查”他学习拼音的进度……王淑琪的朋友圈曾被卷丹百合刷屏,这种“一边编剧,一边实操,实操不行再改剧本”的精神让笔者震动。
很多时候,城里人与乡村贫困儿童就是一种慈善与被慈善的关系,“六一”儿童节想起来,就居高临下地“关爱”一下,平时农村孩子们照旧过着不曾被改变的生活。王淑琪曾经拿着剧本到北京一所小学与都市孩子们讨论,问他们,“如果不想爸爸妈妈离开,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怎么办?”都市孩子们的回答是“社会资助”“募捐”“登报纸”……王淑琪评论说,“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都被媒体言论固化了”。但《百合春天》在戏里戏外都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大家一起共同谋求发展,建设了一种新型关系。有了戏里戏外这些追求改变的探索实践,《百合春天》其实也可称为行动戏剧。
“扶贫要扶志”:寻找公益新方向
2014年,宝洁公司和中国青基会委托北京动动鞋子儿童剧团开展“宝洁希望小学儿童剧三年计划”,包括送儿童剧到希望小学、并为宝洁希望小学老师普及教育戏剧培训。至今,已为宁夏、甘肃、陕西、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江西、湖北、安徽、山西、河北、山东10个省、区的62所宝洁希望小学和乡村小学送去儿童剧,行程15394公里,34870余名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受益。
送戏仅仅是留守儿童戏剧运动的开始。看到农村儿童如此喜欢儿童剧,宝洁公司和中国青基会继续委托动动鞋子儿童剧团,于2015年10月,向全国征集十组青年志愿者队伍深入10个省的宝洁希望小学,通过10天与学校师生们同吃同住的实地采风,发掘故事素材,创作出5部基于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原创儿童剧剧本。
2016年夏天,宝洁邀请5所采风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北京,在动动编导老师的指导下,在为期一周的希望小学儿童戏剧夏令营中排演了这5部源自他们生活的原创儿童剧,并为北京观众们做了汇报演出。从送戏、采访、创作到演戏,留守儿童逐渐从观众位置站到了舞台中央,开始摆脱冷漠和沉默,大声并快乐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短短一周,观众们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百合春天》。
扶贫要“扶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说:“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对农村儿童青少年,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扶贫要扶智”,即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人生起点。经验表明,文化艺术,无论是绘画、歌舞还是戏剧,特别是植根于当地生活中的文化艺术,是帮助长期处于贫困或孤独中的儿童重新找回自己力量的最好途径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百合春天》实现了两个“超越”。第一是超越戏剧本身,即通过儿童戏剧运动激发或重新唤回儿童青少年的热情、活力和创造力,以促进他们参与发展进程,在乡村改变中发挥作用;第二是对传统公益的超越。这种公益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慈善”或“关爱”,不再是慈善与被慈善的单向关系,而是要倾听儿童的声音,与农村儿童青少年一起探讨他们的发展道路,共同促进改变——这正是“希望工程”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