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7年,换了两个城市,搬过5次家。女生的东西又多又杂,一件件扔掉又捡回来,搬家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自己动手,可快可慢,找到一张CD坐下来听一会儿,捡到本好久不见的书,也就在一堆杂物里看两页,虽是千头万绪,倒也难得自在。
然而宝贝越攒越多,看着满屋子东西也开始头疼起来。这次搬家下定决心要来个断舍离。但是搬家还没开始,画风就有点不对了,因为爸妈来了。
从19岁离家,二老时不时来我这儿转转,每次都会给我个大惊喜。脏东西变得干干净净,但是家具挪了位置,小物件被藏到各个角落,只能重买了事。
深知二老动手能力极强,搬家前好多天我就开始打预防针,强调了好几遍我动手就行了啊,你们多歇一会儿。然而,从他们一进门开始,事态已然不受我控制。
妈妈从各个角落里翻出一堆我早就不记得的东西,爸爸再把它们归类摆放,然后俩人一起开始评论:紫外线消毒灯你用过几次?你是要开餐馆吗?这么多瓶瓶罐罐!冰箱里的千张包是哪一年回家带来的,怎么还没吃掉?
想当年要远行,很重要的一点是想逃离父母的唠叨,但是过久了才发现,哪里能逃得了!锁是父母第一次来的时候换的,木地板是爸爸挑的,晾衣绳也是老妈来了以后重新给扎的。
包裹越打越多,各种陈年旧物不断被翻出来,伴随它们的记忆也慢慢解锁。有一年冬天,北京半夜强降温,生生把还盖着空调被的我给冻醒了,只能挣扎着起来把所有被子都盖在了身上。这种糗事在朋友圈一发,引来哈哈一片,没想到第三天就收到了妈妈寄来的羽绒被,当时最大的感慨是,幸好没有屏蔽爸妈。
阳台柜子的深处,一个积满灰尘的红色盒子被找了出来,里面装满了被我淘汰下来的各类小电器:电子词典、PSP、ipod,还有一个小相机。相机已经充不进电,但是里面还有一根记忆棒,拔出来插在电脑上一看,原来是和爸妈在香港的合影。当年去香港交换学习半年,某一天早上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香港号码来电,里面传来了妈妈的声音,原来爸妈已经背着我报了旅游团来到香港。这个相机就是那会儿买的。今天看来,这个相机完全是冒牌货,照片也不清晰,但却记录下了这段珍贵的过往。
最让我惊讶的是打完包后出现的一盆仙人掌,这是来北京第一年时,妈妈在路边摊买的10元品,到家的第一天就被我打翻了,把手扎了个满堂彩。从此它一直被放在角落里,我也就慢慢忘了它的存在。没想到3年后它竟然还活着,还有要开花的趋势。这时妈妈说,她每次来都会浇点水松松土,想的是哪怕被扔在角落里,也能在我用电脑的时候吸收点辐射。要是我勤快点浇浇水,可能早就没了。
搬家前一晚,我们坐在已经撤掉了靠垫,硬得有点咯人的木沙发上,3个人都躺成了“葛优瘫”。几天的辛苦理出了满满一屋子东西,爸妈扔掉的东西被我捡回,我要扔的又被爸妈截下,搬家前打算好的断舍离算是彻底失败。不过仔细想想,真正能被断舍离的,恐怕也是些既没有回忆也没有故事的东西。
带着父母搬家,找出一堆和父母的回忆,这样的经历,怕是再也没有第二次了。忽然想到前一阵特别红的电视剧《小别离》里伤感地说,世界上只有父母和儿女的相聚是为了别离。这句话,对也不对。别离只是距离的远近,那份关爱,一直都是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