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1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寻找青春榜样

孟哲:《枪口下的美利坚》是我策划的

实习生 刘一凡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09日   11 版)

    今年6月,一部7集纪录片《枪口下的美利坚》在央视播出。它用强大的逻辑、深度的访谈和流畅的剪辑打动了许多观众,受到中宣部新闻局等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谁也不曾想到,这部纪录片的策划者竟是一位实习生。他就是本文的主角——孟哲,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谈起创作的缘起,孟哲的思绪回到了半年前在大洋彼岸实习的日日夜夜。凭借自己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英语水平,孟哲通过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重重选拔,得到了前往央视北美分台实习的机会。

    “没有想到第一个采访任务,就是美国的前国务卿鲍威尔。”孟哲所在的部门是央视北美分台的中文采编中心,负责全美中文新闻的采集制作。第一个接待孟哲的是他的师兄王冠,同样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在是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首席记者。

    刚到美国那段时间,恰逢习近平主席访美前夕,正是中美新闻高发期。还没有来得及调整时差,孟哲就投入了繁重的工作中。

    “师哥给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找到鲍威尔关于中国的所有言论,这样高大上的任务还真的有点让我不知所措。”孟哲翻遍了鲍威尔的传记、著作、访谈,多次模拟采访,预估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最终圆满完成了对鲍威尔这个重量级人物的采访。

    “当真相被忽视的时候,我觉得有义务去发出声音,还原真相。”抱着这样的信念,孟哲策划了《枪口下的美利坚》这部长达7集的纪录片。“在美国,每年都有数万人死于枪支暴力,比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还大,但西方媒体没把这些当回事儿”。

    开始工作后,不少美国官员、学者都对枪支话题心怀忌惮,也不愿意接受央视这样的中国媒体采访。孟哲一次次地被新闻官拒绝。但是在孟哲的构思里,就是要用美国人自己的话,揭示“为何在美国控枪这么难”的问题,所以一定要采访到有分量的美国政府官员。

    这个时候,孟哲只能通过个人途径去“碰”采访对象。为了采访全美健康协会会长,孟哲专门去了一趟他举办的慈善晚宴。最终,来自中国的记者用客观和坦诚打动了对方。会长转变了面对中国媒体时谨慎小心的态度,接受了央视的采访。在他们的努力下,包括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前任主席、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助理局长等代表性人物都出现在了纪录片的镜头中。

    这并不是孟哲头一次参与这么“大”的纪录片制作。早在本科阶段,孟哲就参与了学校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走进和田》的创作。

    在离北京4000公里之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孟哲和他的队友们忍受着缺水、干燥和炎热,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一帧一帧地记录着和田大地的风土人情和壮美风光。能够参与这部摘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地区3D纪录片的制作,是孟哲在本科期间最为难忘的回忆。

    “能做好国际新闻,将来就能适应任何一个岗位。”孟哲这样谈及所学专业对自己的影响。孟哲认为,相比其他新闻工作,国际新闻更加注重记者的外语能力和综合能力,更要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挑战。

    在美国实习的日子里,孟哲认识到第一个要克服的问题就是多元文化的挑战。央视北美分台有200多名外籍员工,只有30多名中国人。仅仅在他们所在的摄制组里,有中国人,来自英国的剪辑师,还有来自哥伦比亚的工作人员,光是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协作就需要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去年年底,孟哲在清华大学获得了“范敬宜新闻奖”。“范敬宜新闻奖”旨在表彰那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表现突出的新闻专业学生,对每个新闻行业从业者而言都是莫大的荣誉。孟哲在谈及获奖的心情时满是平静,“能够获奖非常重要,值得我珍视。但对我而言,这更多的是督促我努力前行的动力”。

实习生 刘一凡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1月09日 11 版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此间少年英豪领风骚
探寻研学旅行“最优解”
孟哲:《枪口下的美利坚》是我策划的
通向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