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壮族青年清穗为广西设计新年红包

“壮志”的文化追求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实习生 蒋正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2月20日   06 版)

    清穗为广西设计的新壮文新年红包。资料图片   

    今年春节期间,由34名中国一线设计师为家乡设计红包的活动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带着34个省(区、市)浓浓地方特色的鸡年新春红包,引得大家纷纷点赞求购。80后广告设计师黄清穗参与了这次活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新年红包设计代言。

    壮族小伙儿黄清穗在创作时都用清穗这个名字,他是2016年11月底收到“艺酷D+设计再生计划”邀请的,这是一次为传承发扬传统年俗文化而特别组织的主题创意活动。清穗花了半个月时间,设计了两款广西主题的新年红包。一款以新壮文首字母A为主元素,另一款则是一名壮族阿妹的美丽剪影。经过斟酌,清穗向活动的主办方提交了新壮文元素的红包设计,而壮族阿妹的主题红包则面向广西区内推出。

    和绘有敦煌壁画“飞天”的甘肃版红包、花样秀国宝熊猫的四川版红包相比,很多人直言看不懂广西红包的寓意。清穗在提交红包作品时,也写了一小段说明:广西版的红包,外地人乍一看应该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不仅是外省的人,很多广西人可能也不清楚这些类似英文又不是英文,像拼音又不是拼音的拉丁型文字究竟是什么。

    “正是因为大家看不懂,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去了解什么是新壮文。”清穗说,他希望借这个契机,让大家感受壮族文化,关注和了解新壮文。

    在古代,壮族的祖先借助汉字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发明了古壮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明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书写的壮语文字方案,一直在全国通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又进一步改进将其更新为新壮文。现在,人民币背面右上方印着这种文字,广西境内的官方机构也都挂有汉、壮双语的门牌。在清穗看来,新壮文作为记录壮族文化的载体,却常常被误解为英文或汉语拼音,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欠它一个郑重的道歉。

    从2016年10月起,清穗和朋友卢森宝启动了一个项目,将壮族的图腾和图形融合在一起,为母语新壮文的26个字母设计一套艺术字体。他们花了大量时间,从地缘、器皿、背带、壮锦、壮族拼布被面、神像、图腾等方面抽离图形,重构造型。

    广西款新年红包上的这款字母A的艺术字有着特殊的意义。清穗介绍说,它不仅是新壮文的首字母,而且装饰图案也经过精心选择。字母上方是太阳纹的铜鼓,中间是翔鹭纹,下方是云雷纹,三者都是广西壮族铜鼓上的纹饰,构成白日青天下大鸟展翅的画面,旨在表达出壮族最本源的文化。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的清穗,读研时所学的专业是平面设计。设计来源于西方,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般通过西方化的教学体系,建立自己的美学观点。

    “老是看西方和日本的设计,很难实现超越和突破。”毕业后,清穗在实践中发现,越来越多本土的中国设计师,从一味学习模仿西方,转而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去找寻创意灵感,作为壮族人,清穗很自然地想到以壮族的传统文化去认识自我、发现创意。

    刚开始有意识地接触本民族文化时,清穗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外乡的孤儿,突然回来寻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县城、村庄都开始失去原有的文化和特色,同质化严重。清穗为民族文化被逐渐遗忘的现状感到担心。2014年,他和5名志同道合的青年组成壮志团队,开始尝试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来挖掘和保存壮族文化。

    2014年9月,清穗和广西艺术学院教师杜慧龙用抽象画的形式,将壮家谚语转化成一幅幅色彩生动的图像。2015年3月4日,清穗带领壮志团队成员来到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平流壮寨,对方块壮字和壮族群落的生活现状进行视觉设计,并拍摄纪录片记录当地壮族群众的生活现状。当年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他们在南宁市天元美术馆举办了“谁能告诉我,如何延续壮族的生命”公益海报展,将前期的创作向公众展示推介,引起了媒体和南宁市民的关注。

    2015年6月7日,壮志团队在广西大学举办了一次“真人图书馆”活动,邀请了人像摄影师、壮语歌者、壮语语言学研究者和社工等不同身份的4名壮族人,向大学生讲述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

    壮志团队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外界的关注。民间收藏家王增业在网上联系到清穗,表示愿意拿出自己收藏的26幅广西壮族地区传统拼布被面在广西作一个专题展览。经过多方协调,2015年8月,广西第一个被面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拼布在美国兴起,大量艺术家开始投身这一领域。原来以为拼布起源于西方的清穗接触到这些广西传统的拼布被面后,才知道原来上百年前,中国的民间就已经有这个东西。

    展出的拼布被面主要来自广西河池地区天峨县和南丹县的壮族家庭,是少女出嫁时亲手制成的陪嫁嫁妆,这些极具美感和想象力的拼布被面,饱含着待嫁少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虽然都是用边角料,但这么精心地花上一年半载做一件事,除了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其他的能解释这个现象了。”清穗说。

    2016年年底,中国首条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地铁在广西南宁开通。负责地铁广告的传媒公司首先想到为壮志团队办一场公益展览,包括《古壮字与人》《汉字里的壮语》《壮族3D场景》三组作品的“壮志·壮族视觉展”被安排在南宁地铁南湖站B通道进行展示。

    清穗特意找了个人不多的时候,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去参观这场特别的展览。“这虽然是广西第一个‘地下’展览,却是1700万壮族人的心愿。”当听到圈内一些前辈老师肯定的话语,清穗觉得他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值了。

    目前,壮志团队又在着手进行《19:03——日落的守望》创作计划。他们到广西各地寻找最有原生态的10个世居民族的寻常家庭,记录在日落时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当代艺术观念来诠释每个独特的家庭,用超大画面的视觉冲击叙说民族的故事。清穗表示,今后他和团队成员还会着手做一些更小的事情,比如设计几款有壮族文化特色的首饰或者工艺品,在广西各地的景区、文化场馆、历史遗迹进行展示、销售,向公众传递文化情感的同时也能实现价值。

    在继承中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道路既艰且长,让清穗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壮志团队也从最初的6名成员发展到如今的40多人。

    “民族文化的保护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我们需要民族文化,不仅是传承一些器物或是特色的元素,更应该是其内涵。”清穗认为,壮族的美,体现在自然和生态上,那是一种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精神追求。民族文化中的逻辑方法、处世哲学和精神信仰更能给现代人带来启发和思考,更具有持久生命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实习生 蒋正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2月20日 06 版)

“壮志”的文化追求
尕松成林:玉树的创业弄潮儿
凯里舟溪跳“芦笙”
让学生敢说“我不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