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第一份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发展报告出炉:

华东华中氛围最浓 华南成效最突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袁贻辰 陈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18日   T02 版)

    4月10日,河南省郑州市,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暨第十一届KAB创业教育年会间隙,参会人员在合影留念。   

    如果不是母校团学组织的“雪中送炭”,黄衍博说,自己创业的公司很可能就“死”了。

    去年冬天,大四学生黄衍博创办的武汉市追忆那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资金链断裂,员工的工资发不出来,发着40摄氏度高烧的他在高铁上接到了数名员工辞职的短信,一路又急又乱。心灰意冷之际,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和团学组织的老师,用孵化平台紧急为他的公司协调了部分订单,并且在资金上给予了帮助。度过了这段艰难时光,公司很快与投资人达成600万元PreA轮融资意向,项目更摘获了全国创青春创业大赛计划赛全国银奖。

    黄衍博能踏上创业之路,也和其所在高校团学组织有关。用他的话说,“创青春”大赛正是自己创业之路的开始,而一场场团学组织的比赛、学校各创业平台持续不断的支持和帮扶,让自己的创业之路走得颇为顺利。

    团学组织在大学生创业之路上如何“扶上马再送一程”?哪些高校在此有经验值得分享?又有哪些部分值得讨论商榷?4月10日,在河南郑州举办的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暨第十一届KAB创业教育年会上,“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发展报告”和《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百强榜单》同时发布。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位列前三,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则位列第四和第五。

    这是我国首次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做出全面、专业的梳理和研究。据了解,该项排行榜由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北京中科五极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

    此外,涉及评估排名的高校共达200所,包括所有985及211大学、部分省属高校。专家组评审后认为,“这是我国首次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做出全面、专业的梳理和研究,将对透视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追踪高校创业教育和实践成果、进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大数据解读量化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

    对于18岁就拿到湖北省“创青春”大赛金奖的黄衍博来说,走上大学生创业这条路已经比过去容易了很多。周围玲琅满目的创业比赛,如同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一般,条件各异、标准各异,正适合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开启创业之路。

    这其中,尤其以团学组织举办的创业大赛最为热闹。黄衍博曾观察,类似“创青春”这样的比赛甚至能吸引到“全校超过百分之三四十的学生参与”。许多同学三三两两地组队,涵盖面从大一到大四,创业团队头脑风暴、热烈讨论的景象在校园处处可见。

    这也印证了“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发展报告”发布的调查结果。报告指出,从分项指标来看,从创业文化看,华东、华中地区高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最浓;华东、华南则在“课程与师资”得分最高;从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看,华南得分最高,在基地建设投入最大;从对企业孵化支持方面看,西南、华南支持力度最大;从创业的成效方面看,华南成效最突出,华东次之。

    具体到区域层面,华南与华东地区在大学创业指标得分名列第一与第二,西北地方大学排名最后。西南、东北、华北和华中则分别位列第三至第六名。

    报告发布人、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中心科技研究转化室副主任、北京中科五极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OO赵鹏介绍,课题组历时两年,经过对高校双创工作情况的信息采集和研究分析,从创业教育、创业文化、实践基地建设、孵化支持平台、创业成效等五大类73个分指标对参加评选高校团学组织促进创业的课程、师资、制度、实践活动等工作最终进行了评价。

    关于百强名单,他则表示,评价指标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来自本教育机构外的评价反馈”,如“参与校外双创活动计划的情况、大学生在各类竞赛获奖中的表现”等;另一类是来自教育机构内的评价反馈,如“学校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等。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石勇教授则指出,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评价指数的指标设计充分考虑到与高校团学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工作相适应,所设计的指标将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各环节都有机地考虑进去,同时指标结构亦涵盖了涉及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中所遇到的纵向、横向、上层、下层工作管理关系,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有效,能够客观、公正地对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作出评价。

    赵鹏补充介绍说,成立课题组进行调研,当时主要是想从团学、大学生角度出发,“之前有很多关于双创的排名,例如从教育部、教师、学校等,我们希望有一个不同的切入点”。

    值得一提的是,调研数据是大数据的分析,“来源于学校内部,也来源于互联网,也来自工商局等政府其他的部门,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赵鹏说。

    高校团学组织都在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

    黄衍博坦承,自己一开始参加创业大赛,为的只是“试一试”,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大名堂。

    最早参加的创业比赛并非纯商业的类型,他和更多“只有想法创意”的年轻人齐聚一堂,在一场场的头脑风暴后,关于创业的想法从空中落在了眼前。商业计划书、PPT制作、试讲,让他的思路也变得逐渐清晰。随后,实践赛、计划赛、移动互联网专项赛挨个来,学校在此期间则提供各种实际操作的平台。

    比赛结束后,他的App项目也正式上线了。

    在石勇眼里,黄衍博走过的路径正是目前高校团学组织在创业工作发展中最为主流的路子。 “‘竞赛’+‘实践活动’已成为团学组织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形式。”他总结说。

    在他看来,报告很清晰地指出,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目前的主要特点包括促进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推动高校普遍开设系统生态的创业课程体系、牵头多方合作建设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积极组织参与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与实践活动以及构建学校学生创业工作制度保障体系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的顺利实施。

    石勇介绍,在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中,已经涌现出很多好的典型和案例。比如,清华大学以“启蒙—课程—赛事—实践”为内容,搭建了“全过程累进支持、全方位匹配资源、多方协同支持、强化实践训练”为机制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学校形成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建立了创客空间(i.Center)、“创+”创业孵化平台、创新实验室(X-lab)和学生未来兴趣团队等多个“双创”融合的教育平台。

    据介绍,山东大学则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建立课程体系、训练体系、孵化体系、“导师+”体系以及项目基金体系等五个支撑体系,明确“进方案、进课程,进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三层次、七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性地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荣誉学分”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的选择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出20多门创业通识教育课程,每个专业开设“三个一”创新创业课程,其中理科类专业开设一门学科前沿专题课、完成一份创新创业调研报告、提出一项创意;工程类及其他类专业要求学生选修一门创业教育课、完成一份创新创业调研报告、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所有专业至少开设一门专业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

    湖南工业大学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常态化创新创业培训,举办GYB、SYB创业培训班,近3年参训学生总人数达3.5万人次。

    让石勇感到欣喜的是,各地高校团学促进工作虽然有所差异,但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普遍取得重要进展。

    他说,目前各高校团学组织已基本推动所在高校形成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很多高校团学组织都在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为“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作出不断的努力,工作成效普遍向好。

    应该让其他大学看到,原来创新创业工作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

    黄衍博走过4年创业之路,已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他的公司有超过40名员工,这名年轻的CEO还抽空了参加了KAB举办的微创业大讲堂,为更多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

    这也是赵鹏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很有趣的现象。他说,很多创业成功的学长回母校演讲起到的示范带头作用是很重要的。他曾围观过那样的现场,“学生们会像粉丝一样去追捧。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的大学,这些大学创业成功的人普遍要比其他高校多,商业氛围很浓,尤其是在福建、浙江等,创业者名利双收的例子很多,他们回到母校就像英雄凯旋”。

    此外,他认为学校的力量在其中是很重要的。“没有学校的大力推动,工作很难开展”。他认为,排行榜中排名靠前的高校,都在非常积极推动创新创业。

    “这两点结合可以把高校的整个创业工作带动起来。”赵鹏说。

    有意思的现象还在于,这些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的高校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在调研前,赵鹏和同事都以为创业更多是大四的学生,但实际上通过调研他们发现,大二、大三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也很有热情。例如,在高校中的创业竞赛中常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高校也有很多的创新创业工作可以做,有很多亮点。

    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

    比如,在双创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推动了学生、学校,包括教育改革等,学校能够主动地去做,这在之前很难实现的。但这个支持创业的“度”可能需要不停去纠正,比如一些学生和创业的计划并不是特别成熟,让他们去创业这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赵鹏认为,这是第一次从团学工作切入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对于推动创新创业的大学老师来说,平时听到的更多声音都是从上而下的,学生反映的意见建议也不是特别清楚,“通过我们的工作可以让他们听到团学的声音、学生的声音,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想法,知道学生需要高校给他们提供什么,同时可以把不需要的修正掉”。

    他说,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次主要是从985、211和省内的重点高校出发,我们希望这些大学起到带头作用,让其他大学看到,其实创新创业工作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从而让大学整体的评价提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袁贻辰 陈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18日 T02 版)

就业型创业教育亟须“转换跑道”
华东华中氛围最浓 华南成效最突出
创业教会了我什么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