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儿子小米旅行,路途上几个小时的车程变成难以打发的时间。在他玩了乐高、做了语言游戏等之后,开始央求我讲故事。而我不是个满肚子故事的妈妈,于是开始讲述家庭历史。
小米的外婆变成了“小平平”、外公变成了“小才才”、大姨变成了“大菊子”……这些人从称呼上立马变成了小米可亲可近的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我给她讲“小平平”小时候是如何渴望知识却没有上学的机会;“小才才”小时候是如何饿着肚子光着脚去上学……他听了一回不过瘾,央求我继续讲。于是又讲到“大菊子”小时候差点儿饿死……讲到某些地方时他似乎黯然神伤,有时候又禁不住哈哈大笑。
小米又要我给他讲我小时候的故事,于是妈妈瞬间变成了一个比他还小的名叫“小花”的女孩。小花小时候像只老猫被姐姐们抱来抱去;小花五岁就想去上学,那时农村还没有幼儿园,但是老师不给小花发本子,于是小花气得跑回家,到六岁才去上了学;小花常常一放学回来就嚷饿,于是获得“催饭精”的绰号……
本来只是因为我不会讲其他故事,所以才把这些家庭历史一一细说,不想小米听得津津有味。他心里自然而然对大家庭的每个人开始有概念……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6岁多时,对数字排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之后,某天突然向我发问:“为什么没有三姨?”我共有五个姐姐,我排行老幺,他知道有大姨、二姨、四姨、五姨、六姨,却独独没有三姨。于是我给他解释了三舅小时候因意外事故夭折的事情。其实在小米更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提及,但他当时可能太小无法理解,而这次,是他主动对家庭的序列有所好奇,提出了疑问。
后来,随着学习加减法,他对年龄大小愈加感兴趣。比如,他会自问自答:他30岁时,爸爸妈妈多大了;也会问妈妈6岁的时候,大姨多大了……今天竟然想到问我:那去世的三舅,有多大了呢?我还掐指算了半天……
家庭是个大系统。我没有刻意让小米去记住这个和我们关系紧密但从未谋面的亲人,我也没有刻意要去忘记他。三舅安静地待在那里,而小米就是如此地自然联结,大家庭里的每个人,不论生死。
虽然小米和大家庭的成员很少有机会在一起,只有假期时才能团聚,但透过这样的家庭故事讲述,年幼的小米和大家庭的成员感觉亲切。我带小米还时常会做的一个游戏:家庭成员的属相竞猜。这样做,不仅让他熟悉了十二属相,更是通过一个个属相动物,和家庭成员有了密切的联结。
小米出生时,我的父亲已经去世近5年。但有一天,7岁的小米认真而笃定地告诉我:“我见过爷爷(外公),只有一次。”我并没有纠正他,我相信他说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爷爷的音容笑貌他可以感受得到,通过照片和那些故事,他与爷爷有着联结。
这种讲述于我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本来只是打发时光,却不想自己讲着讲着,也会在某处心生感动,感动生命的顽强不屈,感恩生命在苦难中迸发出的爱与温柔。
如果你的孩子没能和祖辈在一起生活,通过讲述家庭故事让孩子感知家庭历史,知道自己的源头,这不仅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来处,加强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而且能让孩子去感受我们是一体的爱。当然,这个前提是身为父母,我们已经全然接纳了我们的原生家庭,并且愿意把这个来源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