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对科学不太感冒,他否认气候变暖的威胁,把财政预算里环保、卫生、能源等领域的科研经费狠削一通。
欺人太甚,国外的科学家最近忙着游行。4月22日的华盛顿,15000多人走向了国会山。当天瓢泼大雨,很多人被淋得眼都睁不开,可抗议热情一点都没被浇灭。
从华盛顿辐射开来,全球600多个城市都爆发了类似游行。很多地方,成千上万人走上街头,呼吁政府、民众重视科学。
想要为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性活动找个对标,挺难。看规模,能媲美的也只有1963年马丁·路德·金领导20万黑人游行和今年1月的“百万妇女大游行”。
不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很多州还有种族歧视法规,黑人甚至不能和白人并行。美国女性也是被新任总统严重冒犯才走上街头,后者曾说:“只要你有钱有势,就可以对女孩为所欲为。”
游行常常是弱势群体表达诉求的专利,科学家怎么会落到这般田地?
暗地里席卷全球的民粹浪潮是直接推手。他们反精英、反体制,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对总是说些“坏消息”的科学界嗤之以鼻。另一个糟糕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政治人物,都怀着“自扫门前雪”的理念,指望他们去支持那些需要大规模国际合作、几十年都看不到成果的基础研究,等同于让猫吃素。
发型一言难尽的美国新总统竖着手指告诉底层选民:“很多科研是有害的!巨额经费原本应该是你们的福利,过于重视环保甚至损害了你们的就业机会!”
关键的问题是,通过游行,科学就能从愚蠢和自私手中扳回一城吗?
西卡罗莱纳大学海岸地质学教授罗伯特·杨的回答很坚决,不能。这位老兄在《纽约时报》上明晃晃反对“科学大游行”。他忍不住疾呼,这是圈套,充满激情的科研人员都被利用了。
“我们沉浸在回音山谷里自我陶醉。”这位学者担心,游行不但无法劝服反对者,还会让科学丧失“客观”的说服力,加剧裂痕。怀疑者会说:科学家也是利益集团,将研究结果进行处理,只展示他们喜欢的结果给外人看。
社交网络上,酸溜溜的风言风语已然四起。“你们也要没工作了?开始着急了?知道游行了?”“污染说得越重,经费就越多。嘻嘻,真聪明!”
这像一记老拳打在热爱科学的人胸口。罗伯特·杨没说透的是,科学并非因这场游行而陷入现实的泥淖、政治的荆棘。事实上,它从来都没法从这趟浑水中脱身。
此前,拥有海量气候变化数据的资料库,一夜之间就从美国环保署网站上撤下。《华盛顿邮报》称,政府下了明确指令,禁止环保、卫生等部门的官员再与媒体交流。
美国新总统的手段给了所有盲目乐观的人士一记大耳刮子:科学从未胜出,即使在相当发达的国家,它也仍是现实里那些鸡毛蒜皮的附庸。
4月22日,《纽约客》记者跟着普林斯顿大学的20多位教授参加游行整整一天后,从这些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们的反思中得到了令人绝望的结论:多年来,科学界总以为民众足够“热爱”科学,这是错的。很多普通人只喜欢对自己有好处的“科学”。当他们觉得“这科学有害”或者不合心意,真诚热烈的态度会烟消云散。
看看罗伯特·杨吧。2010年,他参与的一项研究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将上涨39英寸。可这项研究带来了沿海城市的恐慌、房地产市场的动荡。很快,他和其他作者成了被攻讦的对象。立法机构甚至出台法令:禁止再草拟海平面上升的规划文件。
所以说,政治人物攻击科学的言论越来越有市场,是因为群众基础一直都在。
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一项联合分析说得更明白点:在美国,越喜欢购买政治书籍的人,购买科学类书籍也越多。
这是一个危险的倾向,说明美国人越来越擅长寻求“便利的”“自己喜欢的”真理,来为政治辩论提供论据。
就连白宫的新主人也宣称自己的举措才是真正的“严谨科学”。在他的推断里,“气候变化只是地球周期性变动”。
科学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究竟是为个体生活更便利、可以随意取舍的工具?还是事关全人类福祉、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庄严精神?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已经在游行中高呼出了答案:
“我们要完整的科学真相,不要断章取义的事实!”
只是,想让普通民众接受这种观念,实在道阻且长。从转基因到传染病再到核污染,一次次公共问题验证,大众的恐慌根本不会随着权威专业人士的出面而减轻。
别扯什么公信力。你不得不承认,当科学家的解释戳中了你,你很容易就为他竖起大拇指。一旦和你的预期不符,没准就会骂一句,“什么狗屁‘砖家’”。其实我们中的很多人和被忽悠的美国老百姓一样,压根没啥科学精神。
坦诚面对令人羞愧的事实吧。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牛顿力学建立。史书云,人类进入科学时代。300多年过去了,我们离科学成果如此近,离科学精神却如此远。
鲁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