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热闹的“舆论场”,众人皆想争得一席之地。而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在高校“舆论场”上占据制高点,夺得10万+的流量,收复线上线下的人心,已成为一个令高校更为棘手的命题。
对此,在6月7日~8日由中国青年报社、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举办的“2017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融媒小厨’高级研修班”上,来自业界、学界的上百位专家、学者以及宣传工作者等共同进行了探讨。
高校舆论场的新时代,传统“套路”已成“废柴”
舆情源于那些有强烈发言欲望的人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这些观点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以后,大数据工具对其进行抓取,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便是舆情。
而在新媒体2.0时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沈阳表示,如今传媒生态版图不断拓展,媒介触角不断延伸,多平台达到、多渠道网络、多介质融合的“三多”时代已经来临,舆情处于“多点爆发”的状态。
此外,据沈阳曾参与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法治议题、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社会的冲突、安全议题、特殊群体权益议题、商业炒作中的伪舆情,已占据网络舆论场热点议题排行榜的前5位。对此,沈阳认为,这意味着“民众越来越关注自身权益的保障、利益、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面对高校舆情场的“新时代”,不少高校、媒体等并未调整策略,仍在延续以往的“套路”,以至于使得一些正面报道变负面报道,好事变坏事,典型成了笑话。
比如某报曾刊文报道《信阳市环卫处全力以赴打好创卫攻坚战》,配图中该市行政执法支队11位人员围着打扫一块约10㎡的地面,结果遭网友调侃“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他们扫的不是灰尘,是心中的尘埃”等。再如,在不少报道的描述中,领导总是“幽默地说”“诙谐地说”“极为风趣地说”,群众总是“憨厚地说”“激动地说”“兴奋地说”,听完领导极为风趣的话,也都是“满屋子哈哈大笑”。
在中国青年报社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曹林看来,出现这类“反转”报道的原因主要是新闻素养和媒介“情商”较低,缺乏对舆情的预判能力,“情商高的人往往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交流更舒服。同样地,情商高的媒介会考虑到传播情景与场景以及受众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
除了内容,在互联网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今天,选择哪些平台和渠道对舆情引导来说同样重要。对此,团中央宣传部网络舆论处处长、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副秘书长吴德祖认为,传统的“两微一端”在当下的舆论引导中已不够用,而应是“年轻人活跃在哪里,就要把触角伸向哪里”。
“我们发现,近期以来知乎已逐渐取代微博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以及当下不少年轻人正活跃在QQ空间、B站等平台上。”据吴德祖介绍,目前团中央除了“两微一端”,已在知乎、QQ空间、B站等多个平台进行布局。
告别“倒逼模式”,多点坦诚
那在新形势下,究竟该如何应对新舆情?
沈阳建议,“将能公开的信息尽量都公开。”他认为,高校首先应激活政务信息、服务供给,加强信息公开,提升信息共享,强化信息治理,以平衡受众对信息和服务的需求。
曹林同样呼吁,全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回应需有“时、度、效”意识,告别“倒逼模式”,多些真诚。此外,他还“传授”了应对舆情的一些技巧,比如高校在舆论引导中可以借助第三方视角,通过偏向性叙述讲好故事,注意不要传递不切实际的期待,坚持“宣传永远不要超过实力”,打破“用力过猛”“自说自话”“意图太明显”等宣传魔咒。
同时曹林强调,应用全媒体思维去应对舆情,一是应更关注细节,审视自己的每一个可能被报道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媒介形象;二是可以借助全媒体进行引导,而不只是单纯的文字或图片;三是要全面了解全媒体传播和受众的特点,学习“网红”的全媒体表语态等,“先触动别人才能潜移默化地起到引导效果”。
而在全媒体传播方面,吴德祖建议,高校用好表情包、“一图流”、音乐、文章、网络话题、视频等“武器”,追随年轻人的“潮流”,“始终对新知识、新信息保持开放心态学习,从学生的爱好当中找到我们做思想舆论工作的兴奋点和亮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