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影单

那些年的 “当代艺术”

夏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20日   08 版)

    说起当代艺术,颇有些形而上的味道。艺术家大胆地运用个性的表达阐述对世界性问题的思考。回望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由于某些表现手段过于前卫,很多时候艺术家很难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理解。虽然有些人会认为他们离经叛道,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作品的开创意义。这些艺术家或许只是超越了年代,需要时间来理解。

    《波洛克》(美国 2000)

    他创造了滴画法,把巨大的画布平铺于地面,用钻有小孔的盒、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创作之前不做规划,作画没有固定位置。他还喜欢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的线条。

    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可以算得上是美国画坛独立运动的领军人物——在上世纪40年代,他用抽象表现主义摆脱了长期以来欧洲所指定的绘画标准。一时间,波洛克成为了艺术界的领袖。即便不懂艺术的普通公众也把他捧成了超级明星。

    但这部影片并不打算过多回顾他耀眼的光环。反传统的精神激发了波洛克充满野性的灵感,而他却将所有的灵感都倾注于绘画作品中。相比较而言,自己的生活倒满是苦闷。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封闭的性格。他被社会赋予太多头衔,却对社会感到深深的不满。于是,他酗酒、变得颓废,充满怨愤的态度也逐渐吞噬了他的家庭、事业和信仰。

    波洛克的作品看上去满是没有任何规律的线条,却可以被炒到上亿元的天价。很多人认为毫无道理,但也会有人从那里看到了宇宙洪荒。艺术本就是个很主观的东西,有人会为之感动,足矣。

    《少许灰烬》(英国/西班牙 2008)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把主观世界里的梦境变成了客观世界的具象。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体现了天才的想象力,把人的潜意识展现无遗。但是,达利这般的脑洞大开是如何练就的呢?

    不妨跟随这部电影回到他求学的上世纪20年代。那时的西班牙,传统价值正受到新文化浪潮的冲击。进步青年洛尔迦和布努艾尔是大学里的风云人物,达利则是一名刚刚入学的新生。虽然有些害羞局促,但达利的才华很快获得两位学长的欣赏。渐渐地,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他和洛尔迦的友谊也生出断背之情,达利性格中狂放不羁的一面也被激发。

    然而,他们最终分道扬镳。达利跟着布努埃尔来到巴黎,他沉迷于自己的创作和名利当中,和有夫之妇过从甚密,也不过问政治。这时的洛尔迦已是著名的诗人,也成为反法西斯运动的带头人。当洛尔迦来到巴黎时,却发现达利已经判若两人。西班牙内战爆发前夕,站在进步阵营的洛尔迦遇刺身亡。达利闻讯悲痛不已,唯有用画笔展现自己的癫狂。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美国 2010)

    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女主编安娜·温图尔以挑剔著称,但即便她也曾说:“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这是一部关于街拍艺术鼻祖比尔·坎宁安的纪录片。已是耄耋之年的比尔依然坚持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摄影师,他在《纽约时报》拥有自己的版面专栏“On the Street”以及“Evening Hours”。他从上世纪60年代起便一直沉迷街拍,并享受工作。在比尔的镜头下,不管是上流名人、普通工人甚至是路人甲,只要你着装出位有个性,比尔都乐于捕捉你的美。他也因此获得了整个时尚界的尊重。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街拍艺术,年事已高依然住在狭小的工作室里,每天骑着自行车上街拍照。对他来说,拍照以外的任何事都无关紧要,能够自由地捕捉新鲜,才是他的追求。

    影片出品6年以后,比尔·坎宁安去世,享年87岁。即便不在T台的镁光灯下,他也是艺术界的传奇。

    《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美国 2012)

    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素有当代行为艺术之母的美誉。她大胆甚至癫狂的风格几乎定义了行为艺术这个词:她曾经把自己麻醉6个小时动弹不得,任由参观者摆布而遍体鳞伤,得出结论:“如果你将全部决定权交诸公众, 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这部纪录片跟随记录了她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大型回顾展的全过程。该次展览中,艺术家曾经最著名的几件行为艺术作品通过受邀的30位年轻当代艺术家重现,而她本人则在对人类命运的反思中再次开始了惊世骇俗的创作:她足足静坐了两个半月。这期间,众多社会名流前来与之对视,却大多坚持不过几分钟便被震撼到泪流满面。这漫长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人的到来让玛瑞娜落泪。已经与她分手22年的恋人乌雷的出现让玛瑞娜哭泣,而两人也在这次伟大的行为艺术之后宣布和解。

    艺术终归是为了传递情感,它的美妙之处便在于没有任何既成规则可以束缚。突破性的艺术可以暂时不被欣赏,但终究会和观众内心深处形成共鸣。

夏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20日 08 版)

在故宫“活捉”当代艺术
网剧黄金时代的“独播”含金量在哪里
朗读者于佩尔:一场“外科手术”般的精准表演
那些年的 “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