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个朋友在剧透问题上针锋相对。我不讨厌剧透,有时候还会提前听一点细节,以判断要不要去观影,或是降低一点恐怖片瞬时的刺激。他则十分反感,因为他觉得,魅力在于未知。
现在,据说生命也可以剧透了。一家总部在美国的基因测序公司向中国新生儿的家长提供了这项服务。他们逐一破解小宝贝的完整基因组,像翻开一本书似的。只要花上1500美元,家长们就可以为孩子筛查包括950例严重的早期/晚期疾病的风险、与药物反应相关的200个基因表达程度、100多个儿童身材特征。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得攒钱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自闭症的选题。我见到了一个疲惫的40岁女人,她离了婚,卖掉了公司,陪着自闭症的儿子四处求医问药。她已经接受了现实:除非奇迹发生,孩子永远不会变好了,甚至永远不会对她的付出有所回应。但现实不会放过她。她问还在上学的我:我老了、死了,谁照顾他?
那次采访结束,带我的女记者在晃动的公交车上突然说:怀着孩子的时候常常害怕,你不知道这个你拼命孕育的小生命是不是聪明漂亮,最关键的是,你甚至没把握他会不会健康。
我还没做妈,但也已经逐渐懂得那种怕。命运是一场悬疑电影,当主人公是自己的孩子时简直要操碎心肠。现在科学能给提前剧透,那简直太棒了。
凭借基因的指导规避风险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3年,安吉丽娜·朱莉接受了预防性的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她的基因中潜藏着乳腺癌1号基因BRCA1。研究发现,40%~45%的遗传性乳腺癌与BRCA1突变有关,而在乳腺癌和卵巢癌都高发的家族中80%的患者BRCA1发生突变有关。换言之,它是生命大堤上的蚁穴。
在全世界范围内,剧透命运的基因测序服务正在走向大众。成立于1998年的生物技术公司Illumina如今的市值已达250亿美元。它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将这一服务的花费标准从亿美元级直降到千美元级。他们预计,用于筛选唐氏综合征等基因变异的非侵入性妊娠筛查将在2022年底形成24亿美元容量的热闹市场。
可是,国内的这项服务还是激起了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接受服务的对象:新生儿。命运已经替他们勾好了全部选项,现在父母还能再来审阅。而这些柔软的小肉球在整个过程中无法发声,只能等待最终结果。
更大的危机潜藏在剧透里。如果有人告诉你一部电影有个糟糕的结局,你还会再看吗?万一那个家伙在骗你呢?
细想想基因测序在宣传里的常见形象吧:发现你身上的密码,通过“不明觉厉”的计算,窥知你未来的福祸美丑。这项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倒显得和古老的算命十分接近了。
科学界对此表示过尴尬:甩开概率谈基因预测都是耍流氓。科学反复实验的目的,不仅是尽可能多地发现基因与疾病的关联,还包括验证这种关联程度的高低。要知道,即使携带那些已经公认的疾病基因,也未必一定会不幸中招。基因提供预兆,但也仅仅是预兆而已。你看见乌鸦凄鸣以为灾祸必临,也许人家只是单纯怀有音乐梦想呢。
那么,更大的尴尬来了。当你在孩子身上发现了疾病基因,你要采取行动吗?当概率极大或极小,这个决策都很好作出。但如果那个可能性是50%呢?48%的概率和51%的概率之间究竟又差了多少?从0到1之间有一条可以无限分割的长长道路,究竟走到哪里,你的爱会变成伤害?
再想远一步,如果我们对基因的探索更加深入,揭示的秘密不仅在健康层面、还有外貌、智力和性格,我们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寻求这样的服务吗?我们会祈祷自己在小时候收获了这样的信息吗?
这项服务无疑是危险的。所获的信息或许会称为一个自我印证的预言。比方说,基因告诉你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好厨子,你就会不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味觉、旅行品尝美食、努力去巴黎蓝带深造。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个《分歧者》里那样的世界。人们的社会角色自出生起就被定好了,有人是天生的管理者,而有人只能日复一日地体力劳动。高效、稳定,但是压抑。
可那也无疑是极具诱惑的。我在采访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日复一日为梦想头破血流,但直到暮年才知道自己的才华平庸,一生无法抵达目的地。有的成绩优秀,但却从不知道自己的热情在哪里,循规蹈矩,好像空心病人。有时我忍不住想:去他的“做自己”吧,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找到自己是谁。
现在好了,有了从一开始就可以让人活明白的机会,我们要吗?那条路或许有着刻意引导的痕迹,但也是概率保证的最优选择。谁说人为设定的幸福就不是真的幸福呢?
此刻,我没有答案。
王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