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吉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造月亮。
2016年6月,他带着自己做的“月亮”,摸黑找到了北京郊区的一个水库。夏夜清凉,湖水温暖,他和朋友们坐着皮划艇,划到水库中央,把桨收回小艇,躺在船上看星星,聊天。
这个场景被吉木写进了自己的“MOON计划”:他希望用这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月亮,“让诗意变成可以感知的实体”,在这种氛围里让参与者“彼此联结”。
这个生命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把自己的公共艺术当做一种实验。他觉得艺术本质上也是一种实验:需要精密设计,反复测试,用这种方法探索未知。
如果说造月亮是吉木的“科研项目”,那么这项课题的名称就是“人与人的连接”。这几年,吉木发现不少朋友都来找他这个“无业游民”聊天,找他咨询辞职的事情。这个刚刚跨过30岁的艺术家回忆,“集体”“单位”“公司”这些词汇,不久前还带有某种“荣誉感”,很多人提起自己的单位,语气里“有一种骄傲在的”。
他发现这种骄傲“慢慢消失了”,对这些年轻的朋友来说,单位、公司、部门,越来越多被“焦虑”“压抑”“丧”这样的词汇包围,各行各业的朋友都喜欢用“搬砖”“××狗”来调侃自己的工作。他希望自己的月亮能照进人们焦虑的阴霾。
造月亮的时候,吉木没少考虑“六便士”的事情。他平时喜欢戴一个蓝色的帽子,盖住半头长长的卷发,脚下趿拉着一双拖鞋,很符合一般人对艺术家的想象。但是他说,自己又有一种“工程师”的心态。
吉木花了不少心思改进装置,现在的月亮马上要更迭到第五代,最开始的月亮,只是一个“手电筒+气球”,后来月亮的外壳慢慢从PPC材料换成硅胶,然后又换成橡胶。他还会自己画图纸,和朋友介绍的工业设计师交流,怎么外接气泵,内接电源怎么安装,哪种底座更加合适……
来参加活动的人,往往第一眼就被这个巨大的球状发光体吸引。在活动设计里,围着这个“摸起来像果冻一样”的人造月亮,大家可以一起看书、读诗,甚至还能打个小盹儿,醒来后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刚刚梦到了什么。
“MOON计划”有一次活动安排在北京郊区的一间书屋,大家提前挑选书本,分成几个小组。吉木早就想到有人可能太忙,出发前估计找不到时间读书,因此专门找了一班即将停运的火车。平时30分钟的路程,被老旧的绿皮火车拉长到将近3个小时。让这些平时忙碌在生活里的人,在这辆缓慢的列车上,把自己选择的书看完。
要去的书屋在山里,夜晚的山路漆黑,不少人觉得有点害怕。他们没有让大家打开手电筒,大家手拉手走过一段路后发现,夜晚的月光和星光已经足够照亮这条小路。这也是MOON团队提前踩过点的,这些习惯了城市灯光的眼睛,需要适应上一段时间,才能在月光下看清脚下的路。
最后到达书屋需要拐过一个弯,人造月亮提前已经放置好,屋前有一片水塘。这些人走过最后这个拐角,就能看见被“月亮”照得透亮的书屋倒映在水面上。
吉木喜欢这种程序上的细致安排。他自己长期订阅MIT科技评论,平时看的最多的也是TED的科技板块。最近,他还从科技新闻里找到一种“通电雾化玻璃”:不通电的时候是毛玻璃,电流经过,玻璃就变成透明。他很感兴趣,花100多元钱在淘宝上买回来手掌大小的一块,可以作为以后某种“交流”主题。
这个从海南渔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和家人似乎就隔着一层毛玻璃。他记得,电视广告里,中秋节常常被赋予“月圆人团圆”的主题,可真正坐上28小时的火车回到家,吉木说那种温馨的时刻一般不超过5分钟。在饭桌上坐下来,他马上就会被父母的问题包围:“什么时候结婚”“为什么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你为什么要做现在这些东西”。
回到北京,他也常常感到这种隔绝。这个喜欢灯光的艺术家,参加过一个主题叫“光源”的灯光节。活动有采访环节,一个叫蜜子的姑娘问他,第一次被光触动是什么时候。
吉木说,他当时就很想对蜜子说,谢谢你能问出这个问题。他会想到小时候,手电筒照亮的乡间小道。在教室里,同学们都会用墨水瓶做煤油灯,学习累了,抬头看到前面无数个小火苗,照亮一个一个小的木课桌。被问到这个问题,他觉得自己有种“被点亮的感觉”。不过,面对着摄像机镜头,逆着打来的灯光,他看到蜜子的神情看起来却“非常疲惫”。做过视频采访的吉木知道,后面还有人排队等着采访。想要表达的感谢在那一刻就没有说出口。
后来蜜子辞职,此时正在欧洲旅游,吉木希望等她回国,再当面向她表达自己的谢意。
“在那一刻,我作为个人被点亮了。”吉木后来想,当时自己为什么把那句“谢谢”咽回肚子里。他觉得蜜子当时只是纯粹的职业身份,他都没法确认,这个问题可能是团队里的谁想出来的。
吉木希望用月亮这样的装置,营造一个更加诗意的氛围,像通上电的雾化玻璃一样,更加透明地互相交流。
“MOON计划”团队内部也有一个“晒月亮”的活动,大家聚在一起,描述自己心里最向往的和月亮相遇的场景。一个叫Deer的媒体人朋友,想象的是用一万个枕头堆成的山,山谷是枕头,山脊也是枕头,大家穿着睡衣,在“枕头山谷”里围着月亮躺成一圈。
Deer说出来自己的想象,大家都觉得特别好,有失眠的朋友就说,在这种环境里,自己说不定就能睡着。他们联系了单向街书店,准备了40多个枕头,让大家一起过来睡上两小时,然后分享梦境。
其实有了分享梦境这个后续任务,主持人吉木发现大多数人都没睡好,但是有一个姑娘分享的梦境让他印象很深。
那个姑娘说,梦到自己是空中的风筝,地下有人拽着线,她想要再往上走走,看看更高的天空是什么样子。可地上的人不再把线放得更长,她也担心,自己要是没有这根线,最终的命运还是落在地上。
听这个姑娘说完,吉木自己“马上有了答案”。不过,想起来梦境分享注重人对自己梦境的描述和解释,他又把想说的话咽回了肚子:“我当时其实想说,你其实是一只鹰,需要的不是线,而是自己的翅膀。”
实习生 徐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