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张圣良从同济大学毕业,来到伦敦大学学院创新创业工程专业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两年后拿到了英国企业家签证,却依旧选择了回国创业。
在张圣良眼中,创业是温州人的“天性”,而自己又多了一份“科技济世”的情怀。
读本科期间,张圣良就已经尝试组建团队研发项目,并获得了相关专利。
出于对国际尖端科技的向往,他选择出国继续学习。这段国外的学习生活,对张圣良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格局观的形成以及商业分析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选择毕业项目时,他分析了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国王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的超过500多个研究项目,锁定了研发具有国际发展趋势的假肢定制3D打印机。
同时,张圣良通过查询国内人口普查数据发现,虽然肢体残疾在各类残疾人中占比最大,但如果想拥有一个“如臂驱使”的功能假肢,只能购买国外产品,价格数十万元是绝大多数残疾人家庭难以负担的。国内生产的假肢价格虽然相对低廉,但存在功能单一、笨重、使用寿命短等缺点。
张圣良觉得,如果能推出同时兼有技术功能和价格优势的假肢产品,将有可能迅速占领市场。寻找到同在欧洲留学的4位同济大学校友,一起对神经控制技术和机器人假肢做起了研究。
“我们希望通过即将推出的人工智能多手势齿轮传动柔性机器人假肢,不仅满足残疾人日常生活的需求,还能推动中国的百万上臂截肢残疾人参与社会再就业,帮助这一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张圣良说。
创业维艰。在项目早期,张圣良带着团队为了测试最大效率的信号处理和程序算法,经常日以继夜,甚至连续攻关四五天。为了使产品能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解析神经信号,在手势、握力方面优势较国内产品更加突出,单单在神经控制领域,他们就测试过十种以上传感器。
一次在朋友圈的感悟分享,让张圣良的校友——一位在同济大学医学部读博士的师兄找到了他,促成了他们和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创伤科医生的合作。在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医生们的建议下,他们大胆革新产品材料,并运用医学上的相关原理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体验,同时减轻产品的重量,也使得价格有所下降。
张圣良说,“我们希望推出符合中国残疾人消费能力和需求的仿生假肢,更希望在万元级国产假肢价格下,实现对标六十万元的国际假肢的质量。”
他们在中国美术学院组建了一支外观设计团队,“我们的愿景是设计出最人性化的外观,让残疾人内心的自卑感逐渐消减,可以更加自信地生活。”如今,他们不仅可以提供全色系的仿生皮肤,还设计了一系列的英雄主题外观。比如近期他们将主打一款“百战穿云甲”的设计,选取了孙悟空的原型,雕饰了腾龙、祥云、龙鳞甲、瑞狮等代表吉祥的中国传统元素。
2016年12月13日,回国的飞机刚一落地,张圣良就开始寻访适合项目的落地城市。至今7个多月的时间,他已经跑遍了上海、北京、苏州、宁波、杭州、南京等地的园区。国内创业环境的日新月异让他非常振奋,“各个城市对于这个造福残疾人群体的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和支持。”
目前,张圣良的团队正在进行公司平台搭建和上下游整合,进行技术的产业化,预计在近期投入市场试运营。
张圣良有个梦想:“通过领先世界的高水平创新技术,让更多残疾人通过我们的产品昂首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