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2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吃”出来的校园“创客”

实习生 刘一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1日   T02 版)

    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李子果酒”、发展为学校品牌的“低脂牦牛干”,以及解决“小龙虾肉太少”问题的“澳洲小龙虾”,这些充满创意和乐趣的创新创业项目让前来参观的观众眼前一亮。

    在第四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组全国赛的现场,有很多来自校园的青年“创客”。他们的项目大多扎根于校园内部,凭借自己学科的专业背景,以大学生的视角展开创新创业活动。

    低脂牦牛干“吃出” 创业扶贫新项目

    位于甘南夏河县的桑科草原是传说中格萨尔王祭奠神灵的地方。“去年一年,我们的项目通过当地生产合作社为牧民直接增收23.6万元,相较于以往,增幅达30%左右,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良好模式”,甘肃农业大学大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郭佳康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们项目的开展情况。

    桑科草原本是甘肃农大的一个新品种肉牛实验基地,从育种到养殖都在农大教授的专业指导和监测之下。桑科草原是夏河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了保持当地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夏河县政府发布了严格的“限塑令”,在县内禁止使用所有的白色垃圾制品,这些举措为牦牛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保证,使其生产的牦牛肉有低脂、绿色、健康的特点。

    2015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助推下,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与当地政府共同建设了一条现代化牦牛肉干生产线,试图改变牧民牦牛肉粗放的处理方式。工厂建立在桑科草原上,可以直接将牧民养殖的牦牛就近进行深加工,避免长途运输对肉质的破坏,同时推动牧民的就业。

    但是,牧区长期封闭落后,让牧民很难在短期内掌握加工工艺,加工厂曾一度停工。而这却成为了郭家康的师兄、现在项目的负责人张九成创业项目的起点,他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支持下接手了这个项目,帮助牧民运作工厂。

    据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自2016年1月成立以来,每年会安排300万元的资金预算,划拨近3000平方米的场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为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青年人提供孵化平台。

    搭乘“双创”快车,借助“精准扶贫”的平台,他们的产品获得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敢把校徽印在包装盒上,我们对产品的质量有足够的信心。”

    蘑菇废弃物输出绿色“源动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技术改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而这种趋势下也潜藏着更多的创业机会。和郭佳康创业团队一样,唐富强是西华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他的“源动力”蘑菇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他的家乡一直就有食用菌养殖的产业,每季采摘完蘑菇之后剩余的渣料处理是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校以来,我就一直在关注每年中央的1号文件以及有关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很多大学生不一样的是,唐富强说自己日常的关注点似乎多少有点“土气”,但正是这个习惯让他产生了蘑菇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想法。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09年起,食用菌的产值已经达到1100亿元,成为了继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农产业,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在全国迅速崛起。可是食用菌产业在推动农民增收的同时,废弃后的培养基料也为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威胁。

    唐富强介绍,食用菌培养基在自然条件下会继续发酵产生一种有害的酚类物质。团队在项目正式启动前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每年食用菌废渣产量在12万吨左右。这些废渣往往不经处理或被直接丢弃,或被焚烧,既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又会带来环境污染,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

    从2014年起,他们依托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化工学院、环境学院的实验室条件开始进行技术攻关,重点研究食用菌废弃料的无害处理技术。“源动力”团队的成员卯足了劲,尽己所能学以致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这支大学生团队来说,难的不止是开头,团队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要说服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相信并采用自己的技术,是唐富强团队项目开展的关键一步。

    “我们主动找食用菌公司,为他们免费处理一批废料,用实在的效益说服他们”,小唐同学介绍说,通过蘑菇再循环处理技术处理过的废渣,在去除里面的有害物质后可以进一步作为食用菌培养基继续循环使用,大大减少食用菌公司的成本投入。

    回想起团队这三年的创业经历,唐富强有很多感慨。项目开始之初,获得的经费支持十分有限,“除了省吃俭用,我们经常利用周末去打工做兼职,”为梦想拼搏是苦中有乐的事情,“男子汉咬咬牙总会坚持下来的”。

    给家里报喜不报忧是他们约定成俗的规矩,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向家里多要一分钱,并且逐渐实现了经济独立。多年打拼的结果让他们从同学眼中“不务正业”的学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校园创客”。

    陕西杨凌作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在依托杨凌农林科大等高校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尝试促进农民职业化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提供了条件,尤其吸引了这些拥有高学历和创造力的青年人群体。他们表示,这次在杨凌参赛,给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习生 刘一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1日 T02 版)

涉农产业创新不玩概念
“吃”出来的校园“创客”
陈云:让昆虫成为孩子爱上大自然的理由
赚快钱时代 为“慢创新”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