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纪委、检察院双重监督

贵州毕节:保障民生资金走完“最后一公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裴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0月10日   06 版)

    如果不是一场悄然刮起的反腐风暴,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三甲街道裕民村村民李志远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家的危房改造补助款会被村干部龙某偷偷领走。

    “像龙某一样,利用手中小小的权力便将村里老人们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金、临时救助金、医疗保险补助、春节慰问补贴等收入自己囊中的村干部在以前并不少见。”三甲街道办事处纪委书记刘芳说,“民生资金项目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干部缺乏监管或者是没有人监督。”

    在基层工作10多年的刘芳发现,基层纪检监察人员配置的薄弱,让一些基层干部有了胡作非为的空间。吃拿卡要、雁过拔毛、优亲厚友、与民争利、小官大贪等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时有发生。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刘芳看来,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有一些干部把惠农政策捂着、藏着,村务不公开,慢慢地就会造成权力的寻租。

    拍准“苍蝇”,保障民生资金走完“最后一公里”,成为各级政府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关键一环。

    从2016年以来,在“打虎拍蝇”的高压态势下,贵州毕节这个西部小城将反腐的重点之一放在了基层民生领域。

    市纪委开始在村里发展民生资金保护预防志愿者,市检察机关将触角深入到乡村,设立检察联络室,聘请民生监督员。纪委、检察院双重监督盯紧乡村,只为探索接通民生资金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民生监督不力,惠民政策就难以“放水到田”

    对于纪检干部刘芳来说,如果基层的民生监督不力,惠民政策就难以“放水到田”。在刘芳看来,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但过去一段时间内,包括低保金在内的惠民、助困补贴等国家补助资金被一些基层干部中饱私囊。

    今年71岁的李志远只要见到刘芳,就一定要邀请他到自己家坐坐。“要是没有他,我的危房改造款就追不回来了。”这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的眼神里充满了对刘芳的感谢。

    住了一辈子茅草屋的李志远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够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里。大字不识的他,对于危房改造项目政策具体情况并不太清楚,他只知道,国家给钱让他们重新修新房子。

    李志远从村干部龙某那里得知,自己家的情况符合危房改造条件,但修房的钱要自己先垫付,危房改造好后国家的补贴会打到银行一卡通账户里。李志远不想错过这次机会,从来没有向人伸过手的他硬着头皮向亲朋好友借来一笔钱。

    没过多久,李志远的楼房就修好了,还贴上了洁白的瓷砖。李志远时常站在路边抽着旱烟上下打量着自己的新房,满脸得意。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李志远没有听到关于危房改造补贴款的任何事情,起初李志远以为钱还没有拨下来,便没有太在意。后来,当听到同村有人领到了补贴款时,李志远一下慌了。

    李志远赶紧跑到银行去查看补贴款下来了没有,结果令人失望,卡里并没有钱。在银行职员的建议下,李志远来到乡政府,他想知道自己的补贴款为啥没了。

    “当时李大爷很着急,满头大汗。”负责接待李志远的刘芳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通过查阅账本,刘芳发现李志远的危房改造款打进了一个龙姓农民的账户。

    “被领走了?不可能。”李志远一下懵了。被领走的8000元是李志远准备用来还债的,“当时我的心就像被刀子割一样。”

    “李大爷,别怕,这笔钱我会帮你追回来的,您先回家等我消息。”刘芳送走李志远后,调取领款花名册进行核查比证,发现这位龙姓农民就是村干部龙某的父亲。

    龙某利用职务之便,不仅伪造了李志远的委托授权书,还将接收补贴款的卡号替换成了自己亲人的账号,将他人的补贴款占为己有。

    刘芳清楚地记得,在查危房改造项目补贴款时发现,老百姓大都知道,国家对农民危房改造项目有补贴,但不了解政策具体内容。有些村干部就是利用信息不公开的空子,打起了如意算盘。

    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村干部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大到成千上万元的民生资金,小到几包水泥、几袋救济粮的发放,在毕节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

    为了保障民生资金走完“最后一公里”,从2013年3月开始,贵州省纪委、省监察厅开始在毕节市实验,在每一个乡镇增设“民生监督组”,让乡镇纪委把重点转移到民生资金项目的监督上来。

    “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老百姓身边,极大地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也严重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想确保惠民政策和资金真正‘放水到田’,必须将监督的矛头对准民生领域。”刘芳说。

    探索将监督延伸至村级“末梢”

    在乡镇上建立一个民生检察联络室,是毕节市检察机关体制改革中的另一个“狠拳头”,通过探索将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延伸至村级“末梢”。

    乡村检察联络室的设立解决了检察系统在村级“末梢”没有脚的情况。227个乡镇检察联络室,5093名民生监督员,毕节市检察机关通过制定管理制度,细化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打通民生资金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回顾最近几年来紧锣密鼓的办案进度,毕节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专项预防处处长吕德均感觉“收效明显”。立案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37件153人,大案、重特大案113件,要案11人,挽回经济损失7322.84万元……

    “凡是涉及民生项目的资金,不仅要向项目实施部门报备,同时也要向同级的检察机关报备,形成互相监督合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吕德均说。

    “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民生资金使用三级报备制度。” 毕节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郭正元介绍说,民生资金监管部门、乡镇、村级组织分别将自身管理的民生资金信息向对应的检察院、检察室、检察联络员报备,保证检察机关及时、全面、准确掌握信息,实现“可知、可监、可控、可防、可查”五位一体的同步监督。

    不仅如此,检察机关监督民生资金监管部门向各乡镇,各乡镇向各村,各村向农户逐级全面公开民生政策依据、资金总量、实施标准、惠及范围、分配程序、分配结果等。在郭正元看来,信息公开是防止权力寻租最好的方法。

    对于检察机关来说,哪一笔民生资金用到了哪里,是否存在涉嫌腐败的问题,一目了然。对于老百姓,只需要清楚哪些资金和项目与自己有关,自己是不是真正享受到了全部实惠。

    “‘治病’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愿望是大家都不生病,‘防病’才是更重要的。”从郭正元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专项工作的鲜明导向:在重视惩治的同时,更重视源头监督和预防。

    毕节市纪委、检察院双重监督盯紧乡村,民生资金保护从“看病”到“防病”,从“独唱”到“合唱”,让老百姓用最低的成本和便捷的方式,行使自己的知情权、监督权,从而提高法治观念,同时,也是在倒逼政府自身改革,规范权力运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裴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0月10日 06 版)

“街道妈妈”的苦心
贵州毕节:保障民生资金走完“最后一公里”
“给受伤的左手一个完美交代”
驰骋在甘南草原的“马背守护神”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