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1月0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双创达人”在这里脱颖而出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1日   07 版)

    10月中旬,随着“顾秋亮创新班”“汇川创新班”“卡尔奔驰创新班”“姚建铨创新班”“鲁班创新班”“徐霞客创新班”“云商创新班”“金达信创新班”8个各具特色的创新班在各二级学院完成组建,从2017级新生中遴选出来的250名同学,成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新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首届学生。

    学校创新创业学院以“汇集优秀生源、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打造杰出人才”为办学思路,以“小班教学、导师引领、项目驱动、强化实践、鼓励创新”为教学组织原则,努力让学生参与一项纵横向课题、发表一篇研究论文、获得一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励、主持一个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一个创业实践项目,通过三年培养,成为专业理论知识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由来已久,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已成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江苏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爱胜说,这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是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利用课堂教学孕育“专利明星”

    李亚清是机制11033班学生,在学习“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受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创新案例启发,萌生了设计系列大蒜收获机械取代人工挖掘的想法。大二时,他开始设计“地底作物收获机”,并请“机械设计”课教师朱耀武帮助检验、校正。此后,他又接连设计了“作物收割粉碎机”“果实粉碎机”“大蒜根切削机”,不到一年就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证书。

    今年毕业的渠超颖更“牛”,他对电子技术兴趣浓厚,2014年报考学校应用电子专业如愿以偿后,课堂上认真求知,课余的绝大部分时间则交给了图书馆和实验室,痴迷于科技制作和创新。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老师、同学请教,先后制作成功无线输电设备、3D打印机、自动墙面绘图机、悬挂式玻璃幕墙清洁装置等7个科技创新作品,其中“自动墙壁绘图机器人”2016年在第十一届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膺一等奖后,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展。他还结合科技创新申请国家专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由此,渠超颖荣获全国高职学生“劲牌阳光奖学金”暨“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等荣誉。

    像李亚清、渠超颖这样的“专利明星”,其实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很多。仅2011年以来,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187项、外观设计5项。

    “创新创业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除了在基础课、专业课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还开设了‘开发你的创新能力’‘创业综合实训’等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多年的实践,又形成了融‘通识课程、隐性课程、专题教育、专项教学、技能训练’五大模块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副校长顾京说,在这样的教学生态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采取项目训练成就“科技明星”

    今年6月,在第十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中,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气21542班练佳琪团队的作品“便携式电缆断点检测仪”获特等奖、软件31523班顾辉团队的作品“‘渔博士’水产养殖智能管家系统”获一等奖、机制11431班赵正东团队的作品“‘回’形井道无绳电梯”获二等奖。

    除了团队明星,更有个人明星。2016年毕业的数控设备11331班王康,在校期间先后主持、参与校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7项,完成“骑行发电装置”“食品取样枪”“变轴距飞行器”“气动摩擦离合制动器检测装置”等多个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并申获实用新型专利15项。他的科技作品在第十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一等奖2项,其中“气动摩擦离合制动器检测装置”,可以提升不同规格、批量较大的离合器检测效率,很适合中小型企业对检测成本的控制需求。2016年,他入围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走上无锡一家企业仪器研发岗位后,先后设计出半自动压旋机、手动固项萃取仪、自动加液臂、胶体金读取仪、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等,获得公司最佳新人称号。今年8月,王康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相中,担任特种装置装配工程师,投身尖端国防装备建设。

    通过创新实践项目训练,学校学生作品参与各级各类大赛屡获大奖,仅2013年以来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有105件学生发明制作类、创业类和创意类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2项。

    “对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我们不仅给学生团队配备指导教师,还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学校副校长华坚介绍,自2004年启动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以来,学校共立项近800项,投入资金近400万元,配备指导教师1600多人次,参与学生达4000多人次,从中挑选优秀结题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大赛。

    开设创新班“智”造“就业明星”

    在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的五轴联动加工实验室,徐安林大师正在一台庞大的进口德玛吉加工中心前,给“虚拟创新班”的学生讲授复杂零件加工编程。据徐安林介绍,去年以来,他带了30多个“徒弟”。这些“徒弟”跟着他做项目,在学中做、做中学,很快掌握了操作技能,其中13人今年6月才毕业,去年11月就被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等企业提前“抢”走。生怕来迟要不到2017届毕业生,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西门子高低压电气(无锡)有限公司今年10月就来预定。

    工业中心三楼西北角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是控制技术学院刘志刚老师“虚拟创新班”的大本营。就在这间教室兼工作室,刘志刚老师带出了一批批“高徒”。其中201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陈付友和另外两名学生,在校期间曾代表施耐德公司前往宁波更大集团,独立完成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工程。工作中,他们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得到了施耐德项目团队和客户的一致肯定。在得知他们还是在校生时,工作了六、七年的工程师惊讶地竖起了大拇指。“到了这个程度的学生,企业自然都是抢着要的。”刘志刚说,教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比单纯教授知识本身更重要。2011年以来,从他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已有四、五十位,个个都是企业的争抢对象。

    “从2010年起,学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每年在“数控技术”等4个专业中挑选专长突出的苗子组建创新教育试点班,各专业每班24名学生,实行导师制和项目化教学。“创新班”学生平时在各专业学习,课余时间到自己所选的导师工作室进行专题学习和技术服务,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2013年,学校还在8个二级学院各设1个‘虚拟创新班’,让更多学生受益。”学校教务处处长奚小网说,“虚拟创新班”的学生已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的生力军,学校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申获国家专利的学生等,几乎全部来自“虚拟创新班”。

    搭建创业平台孵化“创业明星”

    生产自动化专业2012届毕业生韩园,大一时从创业课程中学到现代电商经营模式后,从网上卖日用品做起,不断积累经验和资金。毕业后,他在教师朱益新指导下,与同学筹资6万元创立无锡舌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顾客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鲜果产品与服务,并不断扩大营销渠道,如今他的“舌尖果园”已成为无锡鲜果著名品牌。

    与韩园不同,营销专业学生曹亚清大二时入选“创新教育试点班”后,与两名同学合伙在校内创业街开办千里达自行车行,成为当时街上人气最旺的学生自主创业项目。2013年毕业后,曹亚清先后在无锡市和南通市创办两家千里达自行车旗舰店,生意越做越大。他说:“没有学校创业街的历练、创新班老师不遗余力的指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为给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校先后建设了中桥校区创业街和太湖校区创业街,其中后建的太湖校区创业街已有3D打印服务等34家店铺,所开店铺都由学生经营管理,每月只需缴纳100元管理费,房租全免。此外,学校还在中桥校区建成大学生创业园,为5年之内的毕业生来园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目前已有40多个创业项目入驻,大多数是学校学生带着项目进园孵化,也有其他学校的毕业生进园试水。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吴昊,2015年2月注册无锡奇昊有限公司,从事企业网站建设、战略咨询等服务外包业务,目前团队已发展到10余人,年创收可观。

    学校校长龚方红认为:“高职院校不仅要把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还要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相关训练和实践项目,更要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多类创业服务,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和孵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01日 07 版

中央文明办发布10月“中国好人榜”
一个普通农妇的54年坚守
武汉一高校出台新规:课外时间体育锻炼计入体育课成绩
上财连续十年组织学生“千村调查”
北京警方破获6个号贩子团伙
“双创达人”在这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