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武汉:“新青年下乡”行动送万名大学生进村入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朱娟娟 雷宇 通讯员 梁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6日   01 版)

    “不知道咱们班地里的苞谷收成怎么样?”新学期伊始,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会计1605班的同学们惦记着,周末该去“下乡试验田”锄草浇水了。

    在这块位于武汉江夏区胜丰村的菜地,学生们从春天开始垦荒、翻土、施肥,收获了好几茬儿蔬菜,也收获了青春成长。

    今年3月以来,武汉市组织推进“新青年下乡”活动,4所市属高校48个学院率先“试点”,按照“集中活动+常态服务”的运行模式,107个班级大学生走进江夏、蔡甸、新洲、黄陂4个新城区107个精准扶贫村进行班村结对,截至9月底,9261名大学生已进村入户6438户,开展活动1237场。

    团武汉市委负责人表示,通过半年实践,95后大学生进农家门、知农家情、结农家亲,在农村广阔天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中亲近武汉、心仪武汉,“新青年下乡”行动已成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结合的新途径,成为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与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相结合的有力抓手。

    走进田间地头大熔炉 干起来

    今年3月5日起,江汉大学2015级园艺专业学生陈敬东与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每月常态化走进黄陂区李集社区开展结对帮扶。

    第一次到果园给葡萄套保护袋,第一次锄草、修剪树形……这群学园艺的大学生从课堂下到农田,刚开始有些“水土不服”,有人身上起了疙瘩,有人脚上磨出了茧。

    下乡前夕,班里激情满怀开起主题班会,憧憬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还专门设计方案要在农村社区找块地建个小花园,既美化环境、又发挥专业所长。

    没想到真正下到农村,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地,却由于荒废太久土质不宜耕种,加之气温太高花木不易成活,计划最终“夭折”。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磨砺着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也让陈敬东与同学们都意识到,一件事从想法到办成,“不光需要专业理论知识,还得真正‘走下去’,了解基层实际,‘接地气’地考虑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道德模范,乡贤做人生导师,返乡能人做创业导师,街道书记做成长导师,村社书记做生活导师,大学生村官做团学导师……黄陂区“新青年下乡”活动领导小组也及时为江汉大学36个结对班级的“下乡”学生配备了五类“实践导师”。

    面对记者,陈敬东对当地村情社情侃侃而谈,“中青年大都外出务工,劳动力相对缺乏;有一定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还可以进一步挖掘……”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11个大一、大二的班级,与江夏区26个村结对。一些班级在村里找到荒废的大棚,把村民请来当老师,抡起锄头学种菜,共同劳动。

    “同学们下地种菜后才知道,蔬菜从播种到端上餐桌,需要这么多道程序。”随班下乡辅导员孙毅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以前,这些孩子们吃饭,剩饭剩菜从不打包,“现在逢剩菜必打包”。

    除了常态服务模式之外,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新青年下乡”活动开展了集中行动,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近一个月的时间,大学生们有的住在村党员服务中心,有的住在农民家中,白天下地劳动、走村入户地进行社会调研,晚上克服没有网络、空调,甚至没有电扇的生活条件,写下乡“日志”。

    上活思政大课堂 学起来

    一次“乡村团课——返乡博士的创业故事”让江汉大学2014级生物技术班学生常文文记忆犹新。

    4月28日,在黄陂区朱铺村,刚过而立之年的村支部书记朱俊刚向同学们讲起奋斗的青春故事,这位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在城市创业拥有两家公司、毅然选择回到农村反哺家乡。同学们看到朱俊刚带领村庄转型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成绩喜人,“像这样拥有智慧又务实、去拼搏永不放弃的青春,才不虚度。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8月23日,新洲区凤凰镇陈田村,在一棵有着180年树龄的“红军树”下,武汉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们,聆听思政课老师讲述红色历史。触摸树干上当年“黄麻起义”留下的弹痕,学生们感慨,前仆后继的革命者流血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在茶园、在企业、在革命遗址,结合鲜活案例讲思政课,对师生来说都是另一番体验:互动性更强、学生更容易接受。”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程伟说,“新青年下乡”活动成了思政教育绝佳的“第二课堂”。

    半年来,大学生、辅导员、高校团干、思政课教师齐参与,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创新“学时制”,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菜单”,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挂钩,探索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校地共建,形成了“大思政”格局。“第二课堂”的开辟加速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老师们围绕《“新青年下乡”活动立德树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田间地头的思政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题,对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展开研究。

    开拓民情大视野 实起来

    蔡甸区侏儒山街金鸡村是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2016级国贸班的结对村。进村入户不久,大学生们就发现,这里长期种植藜蒿,品质优良,规模达2800亩,有着“楚天藜蒿第一村”的美誉。然而,由于不懂网络宣传营销,藜蒿省外销售渠道一直受限。

    暑假里,下乡服务队26名同学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花了10天时间,顶着烈日到田间地头收集数据,拍摄影像资料,又花了几天整理完善,为金鸡村在互联网上建立起“百度词条”。

    如今,在网络搜索蔡甸区金鸡村,村史沿革、村内概况、藜蒿产业详情等一目了然。“最近,大学生们还在给村里的藜蒿合作社搭建电商平台。”村委委员李超群难掩兴奋:“藜蒿销售有望打开新门路。”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19个班级,与新洲区19个贫困村结对。经前期调研,结合所学专业,同学们为村里开展土壤优化、农药残留检测,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出谋划策;还和专业课教师一起,规划文物保护单位问津书院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提供导游服务与礼仪培训等。

    制作精准扶贫户“二维码”、参与乡村休闲旅游规划、“无人机”航拍乡村旅游宣传片、“国学小课堂”等关爱农村留守青少年……大学生们为基层送理论送科技送文化送服务,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新青年下乡”活动示范效应也不断凸显。今年暑期起,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轻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近20所省部属高校200余支“新青年下乡”服务队也行动起来,与江岸、武昌、洪山、东西湖等区结对,进社区、进企业,参与“红色物业”服务、调研产业经济园区。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为“新青年下乡”出征授旗,亲自部署系列工作,实地看望“下乡”大学生,为暑期集中行动“点赞”;党委领导、团委牵头、高校主导、校区联动……“新青年下乡”行动也让大学生们深深感受到这座“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的真诚邀请与拥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朱娟娟 雷宇 通讯员 梁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06日 01 版

武汉:“新青年下乡”行动送万名大学生进村入户
顶级科学家为全球性问题开出什么“药方”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时代”
三问中国北斗
团吉林省委召开各界青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
湖北团组织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2017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