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民间力量如何让剧场活下去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7日   08 版)

    在北京胡同里扎根9年的蓬蒿剧场,和刚在西安以一部《图兰朵》开启戏剧旅程的陕西大剧院,这两家气质、规模截然不同的剧场,却在当下一个时间节点,与本报发生了奇特的偶遇。透过这两家剧场的生存脉络,以及背后为之投注生命热情的人影,我们能看见,他们身上都闪着某种相似的光。

    相较填充着爆米花和汽水的影院,剧场更像是隐于城市的秘境,无感的人从不在意,喜爱的人永远重逢。城市剧场空间是那么孤傲,又那么不可替代,没有别的手段拉拢都市人,就是实打实靠一部部经得起时间消磨的作品,等待知者共赏,供一群人寂静、默契地赴约。

    但对于“约会”的主人,尤其对于那些完全植根于民间土壤的剧场掌门人而言,自己操办的每一场艺术聚会,都意味着又一次和经营困境、商业浪潮进行对抗。

    很多人都说,既然选择了做戏剧,那你就和赚钱没缘分了。民营独立小剧场的生存现状让人揪心,王翔的蓬蒿剧场,“去年房租到期,房东要出售四合院……王翔抵押了所有个人资产,举债4000万元买下,每年贷款利息高达200万元”。

    刚开幕的陕西大剧院也做亏本的生意,开幕大戏《图兰朵》制作成本700万元,两场演出票售罄票房300万元。大剧院所属公司,曾经境况最惨的时候一度负债900万元。

    生长于民间,自我生存交付给市场自由选择,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开拓和争取生存空间,可又“固执”地坚持艺术追求。陕西大剧院掌门人犀利反问:“你不做艺术为什么要花几个亿盖剧院?”蓬蒿剧场的王翔质朴祈愿:“让它可以永续经营,让后人永远可以触摸到。”

    民间力量如何让戏剧火起来,活下去?这些剧场的掌门人选择了一条吃力不讨好的路。面对世俗意义上的“捷径”,这些掌门人拒绝得很彻底,他们要走非走不可的弯路,啃时代里人人畏惧的“硬骨头”。首先,坚持做对得起艺术的戏剧,不谄媚,不敷衍。来客看戏“不注水”,必须是“真粉”。

    守住底线,他们各自探寻生存发展之道。有人试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作型”剧院,养成一支功底深厚的精英队伍;有人为在都市中心保住最具艺术氛围的剧场,进行“一对一邀请”,发起剧场合伙企业的持股计划。所有尝试都不能够一日千里,但这些民间力量源都笃信,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在前几天刚闭幕的乌镇戏剧节,编剧史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话:“一人知我,不恨天下。戏剧受欢迎有很多种方式,200个人鼓掌5分钟是一种欢迎;20个观众,中间有一个人回去哭了两天也是一种欢迎。戏剧从来都是很傲骄的——傲骄就在于没有那么多人看的时候,我还是可以喜欢我的东西。”

    一人知我,不恨天下。一人有心,无愧天下。星星点点的民间力量,却让戏剧美好地存在着,不辜负喜欢它的人们。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7日 08 版)

三个牙科诊所能否换来一个蓬蒿剧场
民间力量如何让剧场活下去
陕西有家不赠票的“最小气大剧院”
潘晓婷 王濛:电竞文化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