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浙江工商大学决定开设一门新的通识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仅仅两天,课程选报的学生人数就超过800人。
11月29日,首课开讲。考虑到课程选报的火爆,学校特意将上课地点改到可容纳900人就坐的小剧院,但离开课还有15分钟,剧院上下两层就已坐得满满当当,来晚的学生只能坐在过道或站在后面。
这只是经历蜕变的浙商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欢迎的一个写照。
浙商大教务处处长厉小军说,学生眼中“枯燥乏味、板起面孔说教”的思政课一改过去的刻板印象。
首堂《习近平法治思想》课上,浙商大法学院特聘教授徐祥民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来源、精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据介绍,浙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所开的每一门公共选修课,几乎都会被学生“秒选”,许多思政课一座难求。
该校党委书记金一斌说,大学生大多已是95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学不能再“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要进学生头脑,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
近年来,浙商大积极探索“大思政”教育格局,明确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职责,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契合专业,以“隐形嵌入”方式将思想引导融入教学。
不仅如此,浙商大还把思政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多背景、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如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教师,结合自身经历,通过中西方制度和文化对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结合讲授中外文化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管理学院的教师则将管理学理论与党史相结合,编写“红色教案”,讲授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梦;人文学院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哲学原著,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与此同时,浙商大把传统思政理论课与学生心理、求职就业相关联,与综合课、专业课结合,让专业课渗入思政,讲出思政味,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浙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于希勇认为,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教师也在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唯有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思辨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所学内容,才能使思政教学入脑入心,真正产生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大的思政课也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45分钟讲授”。在常规思政课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新的含义和形式,“线下课堂”“时事评论教学法”等形式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感、说服力和感染力。曾被称作“填鸭式”教学的思政课,因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实践空间而焕然一新,受到学生喜爱。
这个学期,浙商大引进、新开了《中华诗词之美》《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等课程,选课的学生达到5000余人。
林晓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