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传奇

放弃牛津的勇气

李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1月10日   10 版)

    秋吉/摄

    选择到青海三江源,“亲历一线保护工作”时,李雨晗放弃的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offer。

    在北京大学119周年庆典上,作为毕业生代表的她第一次说出自己的这个决定。会后,一位老人走到台前找到她说:“姑娘,你的决定是错的,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按照罗德奖学金的说法,李雨晗属于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学生。2017年12月2日,她获得了这个“本科生的诺贝尔奖”。作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修生,她在青藏高原管理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科学研究站。评奖方称她“帮助培训当地家庭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解决人兽冲突,以及开展各种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活动。”

    到三江源以前,李雨晗曾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年度荣誉学生”,后来又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读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专业。就在那时,她确定要把动物保护变成终身的事业。“对我来说去三江源要比今年去上学更重要。”李雨晗说,她想看到一件事情具体的样子,不愿意只在想象中学习。

    在三江源,她与同事开车翻山越岭去找牧民,入户调查野生动物捕食牲畜的情况,当地人对外人进来参观的态度,如何处理垃圾等问题。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盛产虫草,李雨晗问藏民们:“如果有一天虫草消失了,你们怎么办?”听到这个问题,他们往往会一愣,然后笑着说:“那我们就继续放牧吧。”

    她发现每家每年都会有几头牦牛被雪豹等动物吃掉,“吃了就吃了,他们已经习惯了,牛必定会有一部分被野生动物给吃掉。”

    藏民们“非常安详,一点也不着急”的生活态度让李雨晗很受触动。早在十一学校,这个女孩儿就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不需要急吼吼地过——赶快读完书,赶快找个好工作,赶快挣大钱。从漫长的人生来看,晚一两年没有什么。当许多学生按部就班朝着高考走去,她在高二中断了学业,在学校支持下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在美国待了一年,这段经历改变了她对时间的看法。

    在三江源,她看到了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让她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是错误的,譬如要把一个地方保护起来,不可以有太多家畜,最好没有人在那里生活。“牧民住在他该住的地方,继续他世世代代放牧的习惯,可能是保护这个地区最好的办法。”李雨晗说,他们似乎天生就有保护动物的基因。

    在李雨晗负责的工作中,选谁做监测员负责红外相机的安装和回收,如何确认藏民家的牛羊是被野生动物吃掉的,该怎么赔偿,挑选哪些家庭接待外来的自然体验者等,都由社区内部协商确定。

    “只要是基于社区自身讨论的结果,他们会很有动力去遵守。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和帮助当地人保护好环境,尊重他们,赋予他们保护家乡的知识和技能。”李雨晗说,以当地人为主体的保护行为才能持久。

    在三江源,李雨晗不会有来自大城市的优越感,“我完全不会这样想,我就是来向他们学习的,他们对当地的知识是我没有的。”

    与藏民语言不通,李雨晗也会乐呵呵地聊下去。她认为,很多事情你要主动去看才能看得到。在十一学校时,李雨晗曾负责接待一批获美国总统奖的来访学生,他们告诉她,到一个新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和别人说话,否则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害羞或尊重你而不与你说话。“我发现他们这样做,能交到很多朋友。”

    “对文化的多元和新环境的包容与适应,也是十一学校提供给我的。”李雨晗说,在中学有很多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你会学到怎样与他们沟通,怎样彼此尊重成为好朋友,怎样把有争议的话题理性的表达出来。”

    经常会有牧民拿着一袋牛粪或酸奶送到工作站来。正是在牧民的指引下,李雨晗有一次在一天内见到了7只雪豹,其中有3只是从他们的车前蹿过去的。

    11月初,李雨晗在工作站过了一周没有电、没有火炉的“凄惨生活”,每天冻得哆哆嗦嗦,只能靠晒太阳取暖。李雨晗还是兴高采烈地去拣牛粪,一激动就发了朋友圈,被杂多县委书记看到了,第二天,乡里就来人带着一车煤到了工作站。

    她所在的工作站坐落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有一个“特别大的落地窗”,窗外就是奔流不息的澜沧江。还有一个大大的玻璃顶,晚上躺在下面可以看到璀璨的星空。“卫生间则是广阔的天地,左边的小树林是男厕所,右边的小树林是女厕所。”李雨晗笑呵呵地说,“条件还是挺好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恶劣,无非是不能洗澡,这个克服了就好。”每次野外工作结束,她会坐车4个多小时,回到玉树市区的工作站,洗个澡。

    危险屈指可数:一次是出野外,天降大雪路面结冰,李雨晗一路开得特别小心,害怕冲下悬崖。一次,是回到工作站却没有钥匙,瓢泼大雨,雷电交加,周围一片漆黑没有人烟,在等待同事回来的几个小时里,李雨晗待在车里,“生怕一个雷劈过来”。还有一次是虚惊一场,他们回到工作站,发现玻璃门碎了,以为来了熊,“特别害怕”,原来是被牦牛顶坏的。经此一吓,他们把工作站的门窗都加了一层铁皮。

    对于李雨晗的玉树之行,父母只是有点担心女儿“别一去就上了瘾,待个三五年”。至于其他问题,他们很放心。李雨晗出生在大学教师家庭,从小沐浴自由之风,即便是在小学,父母也会给她自己选择的机会,从来都不会干涉。

    喜欢看书和旅游、不看电视剧和动漫的李雨晗敢于暂时放弃留学选择三江源,还得益于学校教育。“怎么样把想法转化为行动,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她说,十一学校给了自己向前闯的勇气,而北大和中学母校很相似: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一次次的经验与活动的积累,会让你明白你的一些想法是可以通过努力变成现实的。”

    李雨晗从小喜欢动物,在北大还加入了流浪猫关爱协会,给42只猫找到了家。但直到大四遇到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植和她创立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她才明白,“对动物的这种喜欢,可以成为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

    从今年9月开始,罗德学者李雨晗将在牛津大学深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但她“在这里待不够,回到玉树市区就不自在,就想出野外”。在一篇文章中,李雨晗写道:“这几个月来我可以渐渐地自己独立爬山,也学会了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捡牦牛粪生火做饭。现在,有人会把我认成藏族姑娘,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变化,说明我和这片土地越来越熟悉了。”

李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1月10日 10 版)

寻找丢在中国的童年
放弃牛津的勇气
哪里有嘻哈